客观认识我国在全球化条件下“分离式”城镇化的新特征 (3)

客观认识我国在全球化条件下“分离式”城镇化的新特征 (3)

五、以全面深化改革重点推动三个消费者城镇化

伴随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深化,参与全球化的比较优势发生变化,尤其是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单纯的劳动力城镇化阶段已接近尾声,实现从劳动力城镇化向消费者城镇化转变的条件趋于成熟,推动消费者城镇化正在也应该成为现阶段我国城镇化的主要任务。要把握有利时机,顺势推动劳动力作为消费者的城镇化(市民化)以及家属的城镇化,将“分步走”城镇化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实现从劳动力城镇化阶段向劳动力市民化和劳动力家属城镇化阶段转变。

着力解决户籍、公共服务全覆盖和低成本住房三个关键问题。既然劳动力城镇化与消费者城镇化的分离是全球化以及户籍制度、高成本住房制度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推动从劳动力城镇化向消费者城镇化的转换,必须推出一揽子解决方案。从全球化的影响来看,伴随我国劳动供求关系变化,劳动力与消费者城镇化分离趋势将趋于缓解,但要根本消除则需要着力解决户籍与以及公共服务全覆盖,以及高成本住房等问题。要配合户籍制度改革,着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对农村转移人口的全面覆盖。另一方面要探索建立低成本的住房制度。当前的住房制度及其背后的土地制度,虽然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也有利于劳动力城镇化,但对消费者城镇化构成极大的障碍,必须对住房和土地进行联动改革,探索建立适应农村转移人口的低成本住房制度。

统筹推进举家转移、稳定就业和农村先富人口三个城镇化进程。由于户籍制度,基本公共服务覆盖以及低成本住房制度不可能一蹴而就,应根据户籍制度和住房等制度改革进程统筹推动消费者城镇化。

1.率先推动举家转移人口就地市民化。举家外出劳动力的市民化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最容易实现的消费者城镇化任务。举家外出转移人口由于工作和住房等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实际上已经实现了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全面城镇化,但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仍然没有享受到完全的城镇化待遇,其城镇化进程主要取决于户籍制度以及基本公共服务改革。现阶段我国外出打工劳动力中,举家转移劳动力大约占省外转移劳动力的20%,大致在3300万左右,如果按照0.5系数来计算,估计可以实现5000万人口的市民化。

2.积极推动稳定就业人口市民化及其家属原籍城镇化。稳定就业劳动力的市民化是我国现阶段最具潜力的消费者城镇化任务。省内转移劳动力虽然不少具有比较稳定的工作和居住条件,在打工地实现市民化条件比较成熟,但由于距离老家比较近,在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的情况下,实现原籍市民化的可能性更大。虽然具有稳定工作的省外转移劳动力本人基本具备在打工地就地市民化的条件,但受制于家属等因素,实现打工地就地市民化的难度同样比较大。要创造条件推动部分有稳定工作的劳动力本人实现打工地就地市民化,并适当转移其家属,力争以此解决大约5000万农村转移人口的城镇化。同时,要促进部分稳定就业以及流动就业但收入相对稳定的劳动力家属原籍城镇化,力争由此解决1个亿左右的转移人口城镇化。

3.稳步推动其他农村先富人口就近城镇化。农村先富人员的城镇化也是城镇化过程的一支重要新生力量,应该在着力推动农民工市民化及其家属城镇化的同时,稳步推动消费导向的农村先富人口城镇化。与举家外出人口市民化面临落户地政策阻力正好相反,农村先富人员的城镇化实际上受制于农村权益等因素,不愿意彻底放弃农村生活,可能结果是实现农村和城镇的两栖生活。农村先富人口的城镇化应该以县城作为主要聚集地,并以此作为其他农村人口城镇化方向。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