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如何解读“表格太短”的财产申报(3)

【案例】如何解读“表格太短”的财产申报(3)

因为“财产申报表格太短”,所以“不知道怎么填,干脆就填一处”,如此财产申报,纯粹就是“四风”之一的形式主义,是对组织申报的上级部门的公开欺骗。当然,官员虚假申报本身并不可怕,因为财产申报不是申报完了就算完,上级部门还应该进行核实查处。如果说,“干脆就填一处”居然也没有任何问题,那才是最大的问题。难道官员财产申报完全依靠申报者的自觉,不填少填乱填瞎填,都没有一点“后果”吗?那么,这样的财产申报还有什么意义呢?

官员财产申报应该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而不是浪费纸张随意填填写写糊鬼交差就算完事。一方面,申报内容应该详实具体,不存在“表格太短”的问题,有多少就必须填多少,否则就是欺诈就要担责;另一方面,申报行为应该是持续性常态化的,申报者应该主动实时更新,而不是一年只用被动填一张表,比如香港,在申报期间,如有任何相当于20万港元或3个月薪金(以较少者为准)的投资交易,均须在7天内呈报。

“财产申报表格太短”充分暴露了某些地方官员在财产申报过程中的形式主义作风。可以想象,就算是将来能够痛下决心搞官员财产公示,以这样的游戏心理与申报态度,还不照样是“娱乐至死”?当务之急,不仅要借鉴国外经验完善财产申报表格,实行网上联网申报和自主动态申报,更要对类似以“表格太短”为由“干脆就填一处”的行为,严格追究责任。真实,是财产申报的全部意义所在;随便填填也能过关的财产申报,这种游戏就别玩了。

官员可别掉进财产申报表格漏洞

听起来,不少官员很想如实上报自己所有的房产数目,无奈表格不允许。事实真是这样吗?

表格中出现这样的漏洞,似乎是表格设计者低估了官员们的房产数量?这个可能性显然很小。此外,表格的设计也不是一个人说了算,必然经过了上级领导的集体讨论。

所以,表格中所谓的“漏洞”,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但是不管怎么说,申报表格出现这样的问题,并不影响反腐倡廉工作的进行。“官员曝财产申报漏洞:房产信息难如实上报”的表述,是不严谨的。

官员真要想如实上报房产信息,一点都不难—表格填写不下,完全可以另外附纸。假如官员有多处房产,却“干脆就填一处”,那么就存在瞒报漏报问题。真要是这样的话,官员等于是自己掉进了自己发现的“漏洞”—这个“漏洞”是否上级部门故意设置,值得深思。

当然,以上分析,是基于对反腐“高压态势”的一种理想化期待。如果从反面视角来看,假设反腐斗争只是一种形式,那么就算表格设置得完美无缺,又有何用,一份表格的好坏又能决定得了什么。

作为普通民众,当然希望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建设是严肃而严厉的;而心虚的官员,则相反。我甚至认为,部分官员对表格“漏洞”抱着一种喜忧参半的复杂心理,既希望这个“漏洞”能成为瞒报少报的借口,又担心这个“漏洞”并不能对自己网开一面。当然,作为纪检部门,除了严格执纪,也有必要对公众寄予厚望的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做进一步改良。譬如,可以推出财产申报电子表格,要求官员通过网络填写。另外,在“官员大量转移财产”的传说甚嚣尘上之际,尽快将官员财产申报信息公开,让公众参与监督。这样的话,所有所谓的漏洞,也都不成为漏洞了。

警惕走形式的申报成为贪官“廉洁证”

当前,我国还没有全面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官员财产申报、公开制度,而只有一年一度的干部收入申报制度。前者普遍被视为预防腐败的利器,在其尚付阙如的现实下,仅有的干部收入申报制度也被公众赋予了预防腐败的重任。

干部收入申报制度发轫于1995年颁布的《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从设计初衷来看,这项制度理应能发挥巨大约束作用,发现问题于源头。然而,多年来,此项制度在实践中的表现并不令人满意。例如,新闻中披露的“表格不够”,官员“不知道怎么填,干脆就填一处”的指示等等现象,表面看来,似乎只能说明申报表的设置“死板”、不够合理等毛病,但是,细究之下,恐还有更严重的成因,即暴露出申报制度实行中的某些随意和形式主义倾向。一项严肃的制度,在一些地方被如此草草执行,必将严重消解其正当功能,这值得警惕。

实际上,如果查阅近年来一些重大的腐败案件能发现,至少从公开报道信息来看,基本没有多少案件是由收入申报制度发现的线索“牵”出来的。相反,犯罪分子大多是因举报或高层巡视,或由他案“拔出萝卜带出泥”。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