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机制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制度安排
市场经济中的价格机制并非人们有意创造,但却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制度安排。
市场经济在反复交易中所形成的价格完成着社会核算的功能,体现并传递着经济活动中瞬息万变、无比丰富的信息。这种价格能够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指引着资源的合理流向,引导着生产者最有效率的生产、消费者最节约的消费。比如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某种资源稀缺,价格就会上扬,随着价格愈来愈高,人们要么节约使用,要么寻找替代品,或者创造出替代品。再比如,某种资源投向某个地区、某个产业的回报高,或者预期未来的回报高,就会吸引新的资源流向这些地区、这些产业。而那些回报低,或者投资相对饱和的地区或行业,资本自然就会被抽走,经济结构由此得到调整,产业升级也因此而实现。亚当·斯密把这种通过价格机制配置资源的过程命名为“看不见的手”,马克思则表述为价值规律。冯·米塞斯断言,离开了市场价格人们将不知道资源的稀缺程度,不知道资源如何分配才能达到最大效用。
市场经济条件,人们要做的是完善公平竞争的环境,促进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而不是干预价格。干预价格会使信息失真,误导各经济主体,最终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然而,我国目前存在的一些干预价格的情形却没有被人们所认识到,主要包括:其一,限制价格。例如农产品的价格一上涨就用行政手段加以限制。某种农产品价格上扬通常是因为短缺,上扬的价格可以刺激生产,从而使价格在下一个生产周期降下来。抑制价格则传达了相反的信号,无法有效地刺激生产,最终使产品更为短缺。其二,各种补贴。补贴也是干预价格,以家电下乡为例,家电行业产能本就过剩,补贴则会刺激生产,使产能更加过剩,错失产业结构调整之良机。其三,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就是流通中货币发行过多,由于担心货币贬值,人们会把资本更多地投向不动产,导致不动产泡沫,严重干扰经济秩序。
把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转到市场经济的轨道上来
习惯是一种力量。习惯表现为驾轻就熟地重复过去的行为,是对习惯所包含的“知识”的深层默认。习惯虽然是非正式制度安排,有时却比正式制度的变革还难。
在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常常不知不觉中受到计划经济体制下积攒的“习惯”的干扰,比如,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理解为就是用行政手段上新的项目。实际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并不在于上不上项目、上什么项目、上多高技术层次的项目,而在于谁来选择项目、承担项目成功和失败的主体是谁。市场经济下的投资主体应当是企业。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着力点在于造就强烈而普遍的市场经济氛围,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创业、创新激情,促使资本和人才更加自由地流动。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