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期待开放非公立医疗服务价格的“鲶鱼效应”(3)

【案例】期待开放非公立医疗服务价格的“鲶鱼效应”(3)

但是,价格自主权是影响社会资本投入非营利性高端医疗的关键原因吗?当前,社会资本举办的营利性医疗机构的高端医疗,拥有医疗服务价格自主权,但市场并不火。凭什么社会资本举办的非营利性高端医疗在获得价格自主权后会火起来呢?实际上,关键在于我国市场上缺乏愿意做非营利性的资金,因为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得到免税的好处,但也要承受不能分红,以及人员开支受限、财务公开的代价。通俗地讲,就是把资金捐献给了社会。而无论是国民医疗服务体制还是全民医保体制的社会,都没有以营利性医院为主体的。这才是我国当前推动社会资本办医所面临的尴尬。

当然,如果真能吸引大量社会资本来做非营利性的高端医疗,确实有不少好处。可能会扩大基本医疗供给,因为非营利性医院不能分红,或许会用高端医疗的收益补贴基本医疗。这可以为公立医院以高端补贴基本医疗提供一个参考。也可能扭转非营利性民营医院的基本医疗中存在的过度用药、过度检查等问题。

至于公众担心的医疗费用会不会涨、医疗资源会不会向高端倾斜等,我们且看这项改革对吸引社会资本的效果后再来讨论。无论如何,至少对资本市场而言,一定会泛起涟漪。

鼓励社会办医需要多重放开

放开非公立医院医疗机构服务价格之政策愿景:从社会中开渠引流,注入医疗服务“池子”,使其与公立医院一道,为老百姓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理论上说,价格机制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系统中最灵敏最有效的杠杆。前提是,价格机制必须与竞争机制协同作用,才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益。就我国的非公立医院现状,凭什么与公立医院平等竞争?

非公立医院虽经30多年发展,机构数量上也有了长足进步,截至2013年第一季度,非公立医院占全国医院数量的40%左右,然而诊疗人次和入出院人数仅占全国医院的10%左右。在每年超过万亿元的中国医疗市场蛋糕中,民营医院所占份额不足4%。这意味着,在中国医疗市场中,公立医院是绝对的“一哥”,处于“小、散、乱”状态、吃着公立医院“残羹剩饭”的非公立医院根本不具备定价权。对一个缺乏定价权的市场主体放开价格管制,作用有多大?事实上,在非公立医院中,营利性非公立医院早就是随行就市,放开了医院服务价格(此次放开针对的是非营利性私立医院),结果又如何?

纵观非公立医院走过的路,服务价格并非最大拦路虎。对这一领域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非公立医院与公立医院只是一字之差,待遇却有天壤之别,前者形同庶出。医疗机构实行分类管理后,民营医院非但不能享受国家的财政补助,还要纳税;医师多点执业上存在政策壁垒;医保、新农合定点医院确定上仍存在“玻璃门”;大型医用设备持有资格受到一定限制;土地使用政策还没有完全放开;接收高校毕业生就业时,人事关系难以理顺;医生职称晋升、科研课题、成果鉴定、接受技术培训等都困难重重……

其中,人才就是非公立医院之“死穴”。医务人员一旦离开公立医院就意味着将会在公职、养老保险、科研课题申报、评职称资格、科研学术活动等方面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损失……种种附在公职身份之上的隐性福利将医生牢牢拴在公立医院里,不敢轻举妄动,哪怕非公立医院开出优厚的物质条件,庙小有时也留不住大佛。

职称考评、医保纳入、审批准入、土地使用、税收等方面诸多困境,任何一个方面的改进,恐怕都比服务价格放开来得更有意义。就说人才问题,假如理顺人才管理体制,让医疗人才流动起来,对非公立医院就是一个重大利好。数年前,一项旨在提高人才流动性的“注册医师多点执业”制度推出,曾被非公立医院寄予厚望。令人尴尬的是,政策试行近5年仍然“叫好不叫座”,说明非公立医院想从公立医院中挖人、借“刀”,多少有点一厢情愿。

发展非公立医院,提升其市场份额,使之成为医疗服务市场重要力量,就要拿出更大诚意与力度,针对非公立医院现状及其困境进行更深、更广、更大力度的改革。

愿民营医院价格松绑能产生鲶鱼效应

民营医院的医疗服务价格将告别价格管制,由“市场作主”,这不但符合新一届中央政府“简政放权”的改革思路,也是打破公立医院对优质医疗资源的绝对垄断、激活社会资本投资医疗市场的必由之路。它或是一次“革命性”的医改,给予了公众对治愈看病贵、看病难这一顽症的期待空间。

看病贵、看病难是老百姓的心头之“痛”。“排队3小时问诊3分钟,治个小感冒花费数千元”,对于类似的抱怨,我们时有耳闻。作为技术人才的公立医院医生,“出售”的是技术与服务,但在现行的价格管制下,他们仅能收取区区几元钱的挂号费,这与他们所提供的医疗服务很不对称。在此背景下,“创收”的冲动使得医生开大处方或滥开检查单,甚至拿医药代表的回扣、病人家属的红包……这些现象久为社会所诟病,甚至成为“医闹”的导火索。何以至此?原因就在于,作为我国医疗机构的主体公立医院,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公立医院,政府所给予的医疗投入只占到医院收入的10%,大部分开销都需医院自筹。“医院以药养医,医生卖药为生”成为公立医院自谋生路的不二选择,这也意味着此前中国式的医改似乎进入到一个“死胡同”。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