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母赏梨花”将感恩之心化为感恩之行(2)

【案例】“背母赏梨花”将感恩之心化为感恩之行(2)

“孝男背母”勿因身份标签影响价值判断

清新和稀缺的“孝男背母”,满足了人们对传统道德和现代亲情互动的需要,迅速成为“梨乡最美风景”。然而,一旦主角被贴上公务员的身份标签,整个剧本都要重写。在信息不对称的格局下,人们先入为主地运用“丑闻思维”来进行猜忌——这会不会是一场精心安排的“偶遇’,这会不会“作秀”呢?

人们之所以对“孝男背母”心存芥蒂,是因为丑闻一次又一次地突破我们的想象,以至于在面对美好的事情时,我们习惯做最坏的猜测。被喧嚣遮蔽的人们,将公务员看成一个同质性的整体,却忽视了他们在生活经历、性格特征、兴趣偏好、道德品质上的差异,基于先例的惯性联想,基于成见的“恶意的揣测”,让人们本能地去质疑一件好事情背后有没有见不得阳光的动机。

透过误解的疑云,“孝男背母”的样本价值首先在于做了许多人想做却没有做到的事情,看似平凡的举动,却以真诚的态度、真实的力量引发公众的情感共鸣和心理共振。当“常回家看看”成为一种奢望,整天东奔西走、奔波劳碌的人们,什么时候能够停下脚步,关爱父母、陪伴家人?在我们的价值排序中,亲情和家庭又该放在什么位置?只有多一些“时间去哪儿”的反思,只有给予家庭和亲人更多的爱与关心,只有用自己的一束光、一份热去温暖和关怀亲人,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更为关键的是,与以往的“最美人物”相比,“孝男”面对舆论关注,体现出了难能可贵的克制和冷静。在一个道德饥渴的时代,面对人们道德“挖鲜”的冲动,“孝男”并没有选择曲意迎合,而是从朴素的人性出发,认为自己只不过做了“份内事”,不值得一提。

著名作家方方谈及她的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时说,“这是一个充满混沌意味的世道”,她指出当下年轻人所处的“世道”是“一切成功以发财、当官、出名为标准。那些辛勤劳动而获得的平凡生活,却不被认为是成功的”。在一个习惯“出名要趁早”的时代里,“孝男”面对出名的机会不为所动,是因为他明白“平平淡淡才是真”,平凡的人生同样拥有诸多快乐和幸福。

因此,“孝男背母”值得我们学习的,不仅有对家庭和亲人的爱与责任,也有恪守本分、脚踏实地的“平常心”。倘若我们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孝男背母”,未免得不偿失。

“背母赏梨花”蹿红反衬孝道饥渴

“孝男背母赏梨花”,就是一朵盛开的梨花。身为国税局干部的姬姓男子,其工作已经够忙的了,但在梨花盛开时节,他能想到有病不能独行的老母亲,驱车70多公里赶到老家魏县,陪其观赏梨花。由于轮椅装不进汽车,加上梨园道路不平,人群较多,他索性背着母亲看遍梨花,这当然很让老母亲开心。

梨花春带雨,孝道赛梨花。洁白如雪的梨花迎春绽放,绘出一幅美丽的人间画图。游人在万亩梨园景区观赏梨花美景,当然很是惬意。当此时,如织的人流中出现“孝男背母赏梨花”的画面,与盛开的梨花相映生辉,无疑成了梨园景区另一道别致风景。孝道在梨花中绽放,梨花因孝道更加荀灿,观花者受到孝道熏陶,岂不是别一样的收获?

“孝男背母赏梨花”,胜于常回家看看。子女需常回家是法律强制规定,而“孝男背母赏梨花”是自觉行为,体现了尽孝的境界。孝男没有停留于常回家看看,更没有把常回家看看视为负担,敷衍一下就走人,而是怀着感恩父母之心,如何让生己养己的父母年老体衰时不孤独,能幸福,精神需求能得到满足。正是这种自觉的孝道举动,才让无数网友感动,引起其心灵共鸣。

“孝男背母赏梨花”蹿红,这在情理之中,又在情理之外。说其在情理之中,是因为这一举动并无特别的地方,其他人若想做都能做到,即使背不动老母亲,也可另想办法满足老母亲观赏梨花的需求。说其在情理之外,是因为这一举动平时难得一见,许多人能做到却没有去做,让年老体衰的老母亲感到精神寂寞。“孝男背母赏梨花”蹿红,反衬出人间孝道饥渴,一切炎黄子孙,再忙也不能忘掉尽孝道的责任。

梨花终有时,孝道未有时。敬老爱老需要一颗心,一种情怀,并非高不可攀。敬老爱老渠道很多,方式很多,“背母赏梨花”是敬老爱老,常回家看看,与父母拉拉家常,帮父母揉揉肩、擦擦背,做点其他事情,也是敬老爱老。子女若存有敬老爱老之心,随时随地都可以去尽孝道,让父母晚年过得开心一点。愿“孝男背母赏梨花”能唤起多一些子女的觉醒,愿多一些子女能趁父母在世时去尽孝道。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