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母赏梨花”将感恩之心化为感恩之行(3)

【案例】“背母赏梨花”将感恩之心化为感恩之行(3)

【启示与思考】

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自古以来孝就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邯郸国税局干部“背母赏梨花”就是孝道的最好诠释,传递给社会的是温暖的正能量。

“背母赏梨花”之所以受到赞誉,一方面是因为孝道的感染力。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孝顺老人依然有着广泛的认同。另一方面,这种认同的背后也反映了当前孝道所面临的尴尬。与传统农耕社会条件下的孝道相比,如今表达孝顺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个体意识的增强,长幼有序观念的淡化,实际上使得孝变成了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现在我们评判孝顺不孝顺,其实是越来越难了。

俗话说,百善孝当头。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道,《诗经》中有:“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在民间,古代24个孝顺父母的感人故事,也传颂至今。千百年来,孝一直是伦理道德之本、行为规范之首,其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和传统文化的文明精髓。

背母赏花蹿红网络,是大众对其及时行孝的认同。随着社会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存竞争日趋激烈。每个人或为生计,或为事业,或为名利而四处奔走、日夜操劳。在行孝上,总以为来日方长,总以为机会常有,却不想,人生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生命往往也是脆弱得不堪一击,结果忽略了父母,遗忘了亲人。干部背母赏花劝勉我们,趁着父母还健在,一定要及时行孝,切莫空留“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背母赏花蹿红网络,是大众对其行孝方式的认同。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现在,一些人在行孝时,只是简单地向父母施以钱财,其他方面却很不上心。殊不知,孝不仅仅是要求我们去赡养父母,更要求我们去尊敬父母、关心父母。对此,有些人会抱怨工作压力大,没时间。甚至有些人埋怨父母在身边太唠叨、太麻烦。父母养育子女,何曾抱怨,何曾论及条件?孝敬父母,谈不上轰轰烈烈,却也可以平平常常。很多时候,在子女眼里根本就无关紧要的细节,在父母心里却可以掀起惊天波澜。一声问候、一回闲聊、一顿晚餐、一次出游……只要用心,我们都可以很好地表达对父母的爱,那位赏花母亲脸上幸福的笑容就是最好的诠释。

背母赏花蹿红网络,是大众对其带头行孝的认同。“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孝是道德的核心,更体现着一个人的良知。干部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其一言一行备受社会公众关注。在普遍反映社会道德出现滑坡的时代,人民大众迫切希望干部能在孝敬父母上先走一步,迫切希望干部在道德建设上作出表率,向社会传递无穷的正能量。很难想象,虐待双亲、不知感恩的干部会是一名“好干部”。作为干部,只有善待自己的亲生父母,才能善待天下的“衣食父母”,只有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才能具有崇高的官德,进而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因此,我们必须得为“背母赏梨花”的行为点赞!即使背母亲的男子是官员,他脱下工作服,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都是妈妈的儿子。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意思是说,敬老孝亲要趁早,莫等父母不在时,徒留遗憾。花开花落有时节,人死人生无常态。因此,无论我们是贫是富、是卑是尊、是近是远,都且珍惜当下,将感恩之心化为感恩之行,在父母有生之年,抓紧尽孝吧!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