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委监察部官网晒出的关于安徽省百万官员填报30万套房产的信息,本是作为安徽省去年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专项治理的成绩单,却遭到了公众一大波质疑和吐槽的声音,人均0.3套住房的填报结果令人“捧腹”,又令人哑然。此后,也有相关评论对此欲行理性、中立、客观的“洗白”,认为30万套房产乃是违规超标的一部分,不代表百万官员真实房产拥有量,希望公众且慢挑刺,呼吁重建官民互信。
如果说,针对全民的不动产登记制度,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敲到贪腐官员的“边鼓”,还有两说,那么,针对官员的财产申报制度,尤其是其中比较敏感、比较重头的房产申报,应该说是指哪打哪的反腐战术,不但“治标”,并可能有助于“治本”,公众对此也寄予了期望。
不过,这样关键的制度,却状况频出。此前有报道称,广东某央企干部财产申报,“表格太短不够写”,“不知道怎么填,干脆就只填一处”。此次安徽省的申报查处,百万官员是全部申报的官员人数还是违规人数,30万套住房是百万官员全部申报的房产数还是经查违规多占的房产数,如此重要的信息,官方、媒体都语焉不详。重要信息的真实度缺失,可能是一种“表格太短”式的乌龙,但本质上,更是一种制度的漏洞。
制度存在漏洞,干部官员财产申报进程就必然伴随着敷衍塞责、把关不严,就必然带来结果的不靠谱、不可采信,而制度漏洞同时就是干部官员违规、贪腐得以滋生横行的原因。如果没有严格严密的制度设计,没有刚性的制度执行,没有横向公开的监督制约,干部官员财产申报推进起来事倍功半,效果很可能成为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无用功,其信息公布也容易沦为事后诸葛的形式账。从1994年就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列入立法规划的财产申报法,到目前为止,其执行基础仍然主要依靠道德和自律,操作上也脱不开“自己人查自己人”或者“上级查下级”的“内部事务”式的调查处理。可以说,如果法律、制度和透明、真实、有效的社会监督缺失任一,推进干部官员财产申报、遏制违规贪腐,注定行不通。
即使这30万套住房是“多出来”的,就能令公众释然了么?它反而凿实了百万官员违规事实,那样,人均0.3套住房的“太囧”数据,就变成每三个官员中就有一人违规多占房产,这实在不是个乐观的数据。在吏治方面,既抱定攻坚克难、啃硬骨头的信念,就应该有持之以恒的方法、勇气和毅力;应该看到,在中央高压和公众配合之下,反腐治吏已经获得不小的成绩,但越是前行,越要破阻;食髓方知味,已经抱得了那块骨头,岂有舔两口就鸣金收兵之理。在以干部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夯实现代政治和行政体制基石的工程里,来不得半点侥幸。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