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核心提示

“中产”向上流动困难,向下掉落容易,社会阶层流动容易出现固化特征。

只有保持较高的社会流动性,才能保证动态的机会公平。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要循序渐进,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

日前,北京、河南、深圳、陕西、安徽、海南等多个省市几乎同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多在20%以上。据报道,今年上调或计划上调最低工资标准的省区市共有27个。

“密集加薪期”的到来,让中低收入者成为最大受益者。然而,大范围的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也引起了一些争议。有人担心,这将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降低中国对于外商投资的吸引力。

工资福利上涨的速度能否和生产力提高速度相匹配?频繁上涨的工资水平,是否有可能让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掉入“陷阱”?未来,我们应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A “中产阶层焦虑”:成长的烦恼还是发展的困惑?

故事:工作在北京的白领王杨与爱人都是80后,虽然两人月薪加起来已过两万元,但是除去还房贷剩下的钱,都要花在孩子身上。奶粉、尿布、医疗、玩具、衣服、早教、保险……每一项都是不小的开支,依次算下来,小两口每个月差不多要为孩子支付6000元左右的开销,加之还房贷和日常生活开支,月收入几乎所剩无几。“想让孩子一出生就生活得好一些,自己平时只能省吃俭用”。

和王杨有着类似感受的人还有很多。

保民生、促和谐,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社会结构。中产阶层作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是确保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

然而,畸高的房价透支了很多人半生财富,加上不完善的社保、子女教育、户籍门槛……所谓“中产”背负着种种压力。“房奴”“车奴”“孩奴”浸透着“中产”的苦恼与无奈。

与此同时,另一个不可忽视的趋势是:“中产”向上流动非常困难,而向下掉落相对容易,社会阶层流动容易出现固化倾向。据亚洲开发银行统计,中国“中产阶层”中有3.03亿人属于底层中产,一旦遭遇任何重大危机,很容易重新陷入贫困。

对发展公平性重视不够是陷入“中产陷阱”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中产阶层不足,也就意味着社会是金字塔的模型,这样社会贫富差距过大,形成社会不公的积怨,必然是社会不和谐的基本因素。一旦GDP增幅放缓,或遭遇重大外部环境影响,则可能引发社会动荡。”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史晋川说。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中的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居民收入增速与经济发展增速不同步。1979年~2011年,中国人均GDP年均增长8.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为7.4%,比人均GDP增速低1.4个百分点。同时,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50.7%下降到2011年的44.9%。

近年来,我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注重社会政策的托底作用,不断加大对“三农”、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为困难群体织起一张密实的民生“安全网”。然而,国家财政虽然不断加大对民生方面的支出,但是与民生事业发展的需要相比尚有差距,未来保障和改善民生依然任重而道远。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