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政治危机背后的经济因素解析(2)

乌克兰政治危机背后的经济因素解析(2)

其次,欧盟对于乌克兰经济的影响逐渐扩大。欧盟不仅深度地介入到乌克兰政治,而且在经济上也关系日益密切。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引进了西方政治经济制度,欧盟通过塔西斯计划和东方伙伴关系持续地帮助乌克兰建立符合西方标准的市场经济制度和社会发展计划。培训了大量的乌克兰官员和学者,这些经济援助计划也逐渐显现效果。乌克兰在经济发展和对外政策上也主动靠向欧盟。在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之后,乌克兰经济基本上融入全球经济,欧盟也超越俄罗斯成为乌克兰最大的投资来源地和最大贸易伙伴。

2013年,欧盟与乌克兰的进出口贸易达到了32%。每年乌克兰政府也是通过欧洲债券市场发行主权债券。欧盟还是乌克兰企业获得技术和融资的主要渠道,多数的乌克兰大企业都是在欧盟股票交易所上市。这次引发乌克兰国内政治危机的导火索就是由于亚努科维奇总统暂停签署与欧盟的联系国地位协定和自贸区协议。

乌克兰人区域认同背后的经济因素

源于苏联时期的东西部经济的巨大落差导致独立后的乌克兰西部地区经济进一步萎缩。乌克兰有着自己特殊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布局。乌克兰以第聂伯河为界划分为东西部,东部地区是乌克兰重要的工业基地。

二次大战之后,苏联在乌克兰东部和南部建立了完整的重工业基地和机器制造业基地。独立后的乌克兰继承了苏联时期的航空航天工业和原材料基地。东部占乌克兰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成为独立以后的乌克兰经济的顶梁柱。

乌克兰西部经济主要以农业和轻工业为主。但是,由于乌克兰在独立后采取的经济自由化政策,开放市场导致西部的轻工业完全破产,仅剩下农业和服务业。产业空心化导致乌克兰西部失业率居高不下,大量的劳动力开始通过合法或非法的渠道流向俄罗斯、波兰和德国。

进入21世纪以后,乌克兰劳工流出到工资水平更高的欧盟国家趋势更加明显。目前,在波兰、德国和意大利等欧盟国的乌克兰劳工数量已经超过120万人。可以说,乌克兰西部地区不仅在文化上亲近欧洲,在经济上更是离不开欧洲。西乌克兰人从自身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特别希望通过欧洲一体化获得更加合法进入欧盟劳动力市场的机会。

巨大的经济社会反差导致民众怀抱“欧洲梦”。

在独立二十余年来,乌克兰的政治经济转型模式越来越令民众所失望。乌克兰政治一直受困于腐败和党派纷争之中,并曾爆发过颜色革命。乌克兰经济发展也差强人意,人均GDP至今未恢复到苏联解体前水平,是原苏联国家中最差的国家之一。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的经济遭受重大打击,一直没有恢复到解体前的水平。根据乌克兰国家统计署2月4日对1990年-201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进行了修订。修订数据显示,2012年,乌克兰名义GDP从14088.89亿格里夫纳上调至14112.38亿格里夫纳,实际增速从0.2%上调至0.3%,人均GDP从30901格里夫纳上调至30953格里夫纳。修订后数据显示,2012年,乌克兰实际GDP相当于1990年的69.5%,得益于人口的逐年减少,人均实际GDP相当于1990年的81.1%。与原来水平相仿的波兰比更是天壤之别,人均GDP仅为波兰的四分之一。

巨大的发展反差坚定了乌克兰社会的欧洲一体化信心,近年来欧洲一体化的民调支持率一直超过60%。这也就不难理解欧洲一体化政策在乌克兰社会有着广泛的支持,独立后与邻国经济的巨大落差无疑促使乌克兰人希望加入欧盟。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