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离婚择校的荒唐当遏制(3)

【案例】离婚择校的荒唐当遏制(3)

离婚择校不能放纵荒唐

虽然严规凿凿,爱子心切的父母宁愿离婚也要钻政策的空子,让孩子读名校,但在父母之爱的映衬下,教育理念的走偏暴露无遗。很多追逐名校的父母想当然地认为,孩子读了所谓的名校就一定会有出息,家长所有牺牲都值得,可孩子的人生才刚开始,仅靠短暂的中小学教育根本无法左右其未来。另外,离婚对孩子来说绝对不是正能量,无论是否为假离婚,都会对孩子传达错误的婚姻家庭观。

抱怨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也是这些离婚择校家长们的动因,很多城市因为历史原因,某一行政区内曾经教育资源特别丰富,可随着经济的发展,师范教育的进步,分布城市各处的中小学教育质量都大同小异,由于思维惯性,特别是教育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家长还是愿意选择老牌名校,认为这样有保障。而严禁跨区择校的规定就是为了建立公平的教育环境,让某些名校回归平淡,推动安静理性的教育,拒绝教育的功利与短视。这种明显钻政策空子的离婚择校明显会加剧教育资源的不公平,造就一批超级学校。

面对跑偏的教育理念与恶意钻政策空子的行为,教育管理部门、社会、媒体都应该有所作为,决不能放纵,否则就是对婚姻法、孩子人生观、教育公平的亵渎与践踏。

“离婚择校”的尴尬怎么化解

前不久,新华社曾报道一些地方因为推行"免试就近入学",好多家长不惜以天价购买名校学区房。现在南京的"突击离婚",则是另一种为择校而上演的疯狂之举。也许这些做法是少数家长无奈、非理性,有时甚至是无效的选择,但还是反映出相关政策的制订,存在考虑不周的地方。

简而言之,当一个地方没有在均衡教育资源上做足功夫,不允许跨区择校就会引发新问题;不从长远设计好实现教育均衡的方案并采取有效措施,仅仅强调划片就近入学,是不可持续的,是难以走通的"捷径"。

也许有人说,教育资源均衡说易行难,短时间很难做到。但实际上,最难的不是均衡本身,是怎么转换相关部门的思维。长期以来,相关部门习惯于用行政指令解决问题,不善于或不注重建立并运用机制解决问题。

就优质学校而言,正是由于现有的政府与学校关系,决定着学校是某一地政府的"下属",被行政管辖条块分割,使得优质学校资源不能通过正常途径增长、流动与共享。举例而言,一个城市A区的好学校资源,为什么总是没办法流动到B区?从需求来说,B区的家长乃至政府部门,肯定愿意付出优厚条件,问题出在机制。现实中,有些教师往往只能去"好学校",才能得到职称、待遇等方面的提升,为什么政府部门不能给"差学校"更多空间?

若能切实做到管办分离,由法人董事会管理学校,优质的教育资源就可能实现良性的流动。如果师资、资金、设备及其他资源,更尊重市场和教育规律,打破利益阻隔就是迟早的事。

不久前,教育部通知要求19个城市,在2015年实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离婚择校"是提醒,相关部门转变思维,切实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就近入学"在执行中才不会走样。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