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与带动:区域之内如何发生化学反应
目前京津冀三方之间的要素资源配置关联度不高,相互之间不协调、不联合。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对半月谈网记者说,“两个大都市还在吸附周边的要素。按道理,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应该向周边辐射,但京津不但不辐射,现在还在吸附周边的要素技术、资本、资金与产业。”
李铁也认为,京津对河北不仅仅没有辐射,反而却因为其优越的资源配置,把周边的要素吸引到京津来,人才、置业甚至包括农民工到这里来打工。据统计,2005年至2010年,河北省来京人员逐年增加。2010年数据显示,河北省来京人口为155.9万人,占北京常住外来人口的22.1%。
珠三角的发展一定和香港有关,长三角的发展一定和上海有关,但是京津冀周边的发展至少在完成工业化进程中,与北京的关系不大。上世纪80年代,珠三角和长三角的乡镇企业县域经济最发达,而北京行政辖区内几乎没有多少乡镇企业,天津的乡镇企业只是局限于辖区内,也很少向河北扩散。环北京所谓的贫困带就足以说明京津对周边的带动能力不强。
2005年8月17日,亚洲开发银行的一份调查报告首次提出:在国际大都市北京和天津周围,环绕着河北的3798个贫困村、32个贫困县,年均收入不足625元的272.6万贫困人口。2012年3月,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主持的首部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报告(2012)》指出,“环首都贫困带”不仅未能缩小与北京周边郊县的贫富差距,反而愈加落后。
作为新华社的资深记者,王文华曾参与中央领导考察工作的随行采访。据他回忆,曾经有一次在河北丰宁九道沟等候领导的车到达,这位中央领导下车进村后连自己都非常吃惊:从中南海坐车才几个小时怎么就到了这么穷的地方?
而相对的,从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傅蔚冈所介绍的一个小例子中,看到上海作为长三角中心城市对于周边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
关注中国当代经济史的人一定不会忘记在改革开放初期,在江浙一带活跃着一群“星期日工程师”。他们是上海国营单位的技术人员,周末下午到江浙一带的乡镇企业打工,周一回到上海原单位上班,他们通过自己的一技之长向乡镇企业提供服务并收获报酬。为什么“星期日工程师”这么受欢迎,很重要的一个时代背景是当时江浙一带的乡镇企业缺乏技术人才,而上海国营单位的技术人才就弥补了这个短板。
而这个大背景则是,当时中国有号称800万名科技人员,但其中有1/3闲置无事。新兴的乡镇企业则人才短缺,苏、锡、常地区因而占尽了上海“星期日工程师”的便宜,成为上海智力及技术技能资源的强辐射区。据1988年第16期《瞭望》新闻周刊的报道称,在上海,这个群体在鼎盛时期估计有两万余人。
傅蔚冈曾撰文指出,京津冀一带存在着行政区划所带来的“贫困带”,但是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却发现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江浙两省和上海接壤的区县,江浙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要远高于上海郊县,而苏州市所吸收的FDI(外商直接投资)甚至要超过上海。
到目前为止,全国经济实力百强县的前十名都是来自长三角和珠三角,但是在京津冀除了北京、天津、唐山等城市外,其他拿得出手的城市却屈指可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