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6个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就要正式通水了。中原大地,将平添一条纵贯南北的长渠。每年95亿立方米的清澈南水,将沿渠滔滔北上,一路泽被豫冀津京的20多座大中城市。
从4月2日到4月26日,本报四组记者17人,同市南水北调办工作人员一起,自南水之源出发,沿着1277公里的调水干渠驱车北行,历时25天,翻山跨河,走城过村,辗转行进4600公里,途经陕西、湖北、河南、河北四省20余地市回到北京,一路走,一路采访,一路探寻,一路感悟。
这一路,水源水库烟波浩淼,大坝长渠蔚然大观,时时让我们震撼不已;沙河渡槽“河上飞河”,穿黄工程“江河相遇”,时时让我们叹为观止;沿线人民奉献牺牲,建设者呕心沥血,时时让我们动情动容。
这一路,我们也在寻找答案:是什么托起了这堪称改天换地的千里长渠?
是沿线省市无私协作托起了长渠
2009年,时任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主任的张基尧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说,能够建设这样一个举世瞩目的工程,国外很多同行非常羡慕,首先就是羡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能够集中力量办成大事。
诚如斯言。沿干渠一路走访的过程中,我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建设这样浩大艰难的工程,如果不是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是不可想象的。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2003年底正式开工的。那年12月30日,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的永定河倒虹吸、滹沱河倒虹吸工程开工建设。此后的两三年,丹江口大坝加高加厚工程、穿黄工程、漕河渡槽工程、北京西四环暗涵工程等,几乎同时动工。
修渠道、建堤坝、搞工程,征地移民、治理污染、保护生态,在沿线的中原大地上,陕西、湖北、河南、河北、天津、北京六省市力量拧成一股绳,投注于这条长渠中。自此,近十万建设者走上工地,数十万沿线百姓迁移家园,数千家工厂转产关停。
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是南水北调的关键工程。工程于2005年9月开工,历经近8年的建设,大坝“长”高了近15米,从162米成功加高至176.6米,为调水打下坚实基础。工程顺利竣工,除去施工人员的辛劳,周边市县顾全大局、甘愿牺牲同样功不可没。
每逢清明时节,湖北丹江口市58岁的老水利干部丁力先,总习惯登上丹江口水库大坝凭吊父辈们。站在那里,他觉得离他们最近。1958年9月,国家决定修建丹江口水利枢纽,中央号召之下,鄂豫两省所辖的襄阳、荆州、南阳三地17个县10余万民工挑着干粮,齐集水库,用扁担、筐子截流汉江。其中,就有他的父辈。而今,他有幸见证了在鄂豫两地的又一次协作下,新的丹江口大坝建成投用。
湖北十堰市,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18万临近库区的群众需要移民,并且原来的公路、电网、水系也都遭到破坏。面对损失,十堰市没有算小账,并为了加快施工进程迅速关停、搬迁了700多家企业。
河南南阳市,大坝加高后淹没当地144平方公里土地,涉及淅川县11个乡镇、184个行政村,各项淹没损失达90多亿元,16.2万人不得不离别故土,分赴全省6个省辖市、25个县市区安家落户。河南全省下好一盘棋,接受移民的城市迅速承诺:最好的地段留出来建移民安置房,最好的耕地分给外来移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