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选取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这一视角,较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文章首先系统梳理和准确解读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和进程的理论,阐述了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三形态”的观点,然后重点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笔者不赞同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机械相加作为理论体系,而是试图将其主要内容概括为“一个研究对象”、“十一论”及其“十一条规律”。本文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体系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就是要完成马克思所论“三形态”中“第二形态”的使命。
关 键 词: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邓小平
作者简介:赵明义,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所研究员、山东大学终身教授。
中图分类号:D6;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574(2011)03-0090-19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90年的光辉历程。90年来,党领导人民取得了三个里程碑式的伟大胜利:第一,经过28年的武装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第二,经过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第三,纠正了十年“文革”的严重错误,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前两个胜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后一个胜利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①,也是我们今后克服种种困难、应对严峻挑战、不断取得更大胜利的根本保证。在这种情况下来纪念党的生日,最好的礼物就是将我们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献给我们伟大的党。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以来,我国在实践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领域都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当今世界,“中国道路”得到不少人的肯定和赞扬;在国内,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大多对这一“发展道路”与“理论体系”是真心拥护和努力践行的。然而,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历史定位的理解和把握上,党内外、国内外、政界、学界乃至民间一些善意的人总持有一些疑惑和误解。一些政治上反对我们的人还对其进行故意歪曲,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戴上了各种不符合其根本性质与实际情况的“政治帽子”。为了有说服力地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应当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理论体系放到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去考察,从而弄清楚它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真正地位和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发展进程的理论
要弄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须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特别是关于发展阶段和进程的理论。
唯物史观是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的灵魂和钥匙,而人类社会发展理论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有学者将其概括为三个层面:一是人类社会整体论,二是人类社会批判论,三是人类社会发展论②。我认为这种概括是有道理的,它反映了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面貌。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和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等论著中,马克思比较集中地论述了这三个方面。他指出:“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③这一观点其实就是论述人类社会发展整体性的,包括社会经济形态、社会政治形态和社会意识形态,它们是人类社会的三个子系统,三者的有机统一就是完整的社会形态。马克思的人类社会批判论是其社会发展理论的一大特点,异化劳动理论则是其社会批判理论的基本内容。马克思认为,在私有制社会中,异化是一种普遍现象,到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达到了顶点,“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对工人说来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④。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解放就是人从自然关系奴役下、从社会关系奴役下和旧思想、旧观念束缚下解放出来,这才算是完全消除了异化,也就达到了他所设想的共产主义自由个性阶段。人类社会不仅是整体性、批判性的,而且是不断发展和进化的,包括发展进化的阶段、动力、规律等。马、恩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同时又从人的解放的角度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三种形态,即人的依赖、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独立个性、共产主义自由个性。他们把生产力的发展看作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是基本途径,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就需要认真解读和分析马、恩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和进程的基本原理。他们把社会看作是发展着的活的机体,确立了一定生产关系总和是“社会经济形态”的概念,认为这种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的历史过程。马克思在1847年所写的《雇佣劳动与资本》一文中精辟地指出:“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古典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都是这样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其中每一个生产关系的总和同时又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的特殊阶段。”⑤在1859年所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当论到社会发展阶段时,他又在“古代古典”社会之前加了个“亚细亚”社会,并指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⑥在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对原始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状况做了论述,同时对代替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自由人联合体——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做了科学概括。正是根据这些,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便将其称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五阶段”。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明确指出:“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⑦。恩格斯的观点同马克思完全一致。他的特殊贡献是,在其《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一巨著中,根据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提供的宝贵史料,科学地、详尽地论述了原始社会的状况,并描绘了国家消亡后共产主义社会的面貌。恩格斯认为:“历史的进化像自然的进化一样,有其内在规律。”⑧“现代唯物主义把历史看作人类的发展过程,而它的任务就在于发现这个过程的运动规律。”⑨
列宁在批判俄国主观社会学家米海洛夫斯基时,对马、恩的上述思想做了科学的解读。他在1894年所写的《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一书中谈道:“社会经济形态这一概念指的究竟是什么呢?怎样才可以而且必须把这种形态的发展看作是自然历史过程呢?这就是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米海洛夫斯基先生说:‘社会学的根本任务是阐明那些使人的本性的这种或那种需要得到满足的社会条件。’可以看出,这位社会学家感兴趣的只是使人的本性得到满足的社会,而完全不是什么社会形态,何况这些社会形态还可能是以少数人奴役多数人这种不合乎‘人的本性’的现象为基础的。同样可以看出,在这位社会学家看来,根本谈不上把社会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关于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这一基本思想,从根本上摧毁了这种以社会学自命的幼稚说教。马克思究竟是怎样得出这个基本思想的呢?他做到这一点所用的方法,就是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即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⑩列宁还根据社会学中的科学方法——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方法,“把社会看作处在不断发展中的活的机体(而不是机械地结合起来因而可以把各种社会要素随便搭配起来的一种什么东西),要研究这个机体,就必须客观地分析组成该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研究该社会形态的活动规律和发展规律。”(11)
马、恩不仅把人类社会的演化分为“五个阶段”,他们还以人的发展为视角,提出了“三大社会形态”的理论。有学者认为,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三大形态理论尚处于萌芽状态,那时他将人类社会的历史划分为三大阶段:未发生异化的阶段、异化阶段、异化被扬弃的阶段。在1845-1846年马、恩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他们在论述三大形态时则已消除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痕迹,进一步对三大形态理论进行了论述:第一种社会形态是各个个体通过家庭的、部落的或者是地区的联系简单地结合在一起,个体为自然界所支配;第二种社会形态是各个个体互不依赖,其间的联系仅限于交换,个人为劳动产品所支配;第三种社会形态下,旧的分工和私有制将被消灭,真正实现个人的个性和自由(12)。马克思三大形态理论的正式形成,是在其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在那里他对三大形态做了经典论述:“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因此,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一道发展起来。”(13)
马克思的“五阶段”和“三形态”理论,既有区别又从根本上是一致的。区别是,前者的角度是经济形态,后者的角度是人的发展。根本的一致性在于:“人的依赖”形态是因为经济的极不发展,才构成原始社会;“物的依赖”为基础的独立个性形态,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生产经历了三个社会阶段——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前两个社会形态仍然是人的依赖为主,但也产生了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独立个性成分,而资本主义社会是商品市场经济最发达的社会形态,第二社会形态就是以它为主要标志的;人的“自由个性”阶段,只有生产力极大发展,人的智慧和觉悟极大提高,才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是生产力和交往形式普遍而高度发展的产物。
马、恩还分三个阶段探讨了东方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第一个阶段是开端和早期阶段(19世纪40年代中下叶,特别是整个50年代),马、恩关于东方社会探讨的结论是:民族历史必将走向世界历史。第二阶段即中期阶段(19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马、恩探讨东方社会发展问题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处理西方先进国家和东方落后国家、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同东方社会发展特殊规律之间的关系上,由东方从属西方、特殊从属一般转变为特别关注东方社会发展的特殊性,提出了俄国等半东方和东方国家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使其早期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取得了新突破。第三阶段是后期阶段(19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恩格斯结合马克思逝世后发生的新情况,对俄国等半东方和东方国家社会发展问题做出了总结,其主要内容集中反映在恩格斯1894年1月所著的《〈论俄国社会问题〉跋》以及1882年6月至1893年2月的部分书信中,主要特点是从由半东方、东方国家可以有条件地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转变为倾向于不大可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