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碍信披透明度提升
实际上,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无论是央企还是民企,不断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才符合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方向。如今,“业务招待费”从有变零,恰恰有碍于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提升。
“无论是央企或民企,只要是上市公司,就有义务向股民如实汇报支出情况。但当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还有待提升。”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说道。
对于国企或央企的管理规定来说,记者了解到,当前制度对于国企或央企的招待费公开没有硬性规定。根据目前执行的1998年推出的《关于国有企业实行业务招待费使用情况等重要事项向职代会报告制度的规定》: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应当向职代会报告业务招待费使用情况。可见,招待费公开的范围只在企业之内。“正是利用这一空白,国企和央企敢于在招待费问题上‘躲猫猫’。”律师周小清表示。
对如何更好规范“招待费”问题,包括周小清等在内的一些专家建议,国资委和财政部门要定期对央企的招待费做专项审计,甚至让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审计,定期向大众披露审计结果,让百姓看到一个清晰的招待费管理流程和结果;进一步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在财务报表科目发生变动时,应向投资者说明,对有明显变化但不做说明的需追究责任。
“上市公司,特别是央企更应该把招待费亮出来,这才是消除腐败暗流的正道。”周小清说。
央企招待费岂能“躲猫猫”?
2013年,多家央企披露的2012年年报中业务招待费动辄过亿、甚至十数亿,一度成为众矢之的。今年,四成央企的招待费在账面上“不翼而飞”,这显然有点诡异。公众难免会合情合理地问一句:央企们的招待费都去哪儿了?2012年披露8.37亿元业务招待费的中国铁建,2013年年报中“业务招待费”被清零,“其他”一项却从22.4亿元增加至32.26亿元,一年暴增了9.86亿元,增长44%。
客观而言,业务招待费也不是洪水猛兽,就像行政中的三公支出一样,只要有序合规,属于企业的合理成本。这是企业为了生产经营而支付的各种费用,包括对外联络、公关交往、来宾接待等所发生的各种费用。一句话,钱挣得越多,成本支出当然也越多。因此,抽象地看招待费数字而妄议是多是少,确实有失理性。
央企与国资联系在一起,公众关注央企招待费的神秘消失,这自然是监督与知情权所需。更重要的,还离不开以下两个背景:一者,自去年中国铁建天价招待费事件后,加上中央八项规定、反四风等严格落实,2013年上市公司管理费用中的业务招待费下降明显。最新资料显示,1049家公司的业务招待费用,相比前一年下降6亿元,同比降幅10.9%。2013年招待费下降的公司为611家,占到1021家有可比数据企业总数的60%。这种“喜人”的下降,究竟是真实情况、抑或只是打扮出来的账面数字?
二者,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对于招待费,上市公司披露的各家账务处理也不同,有的列支在管理费用之下,有的单列,还有的干脆不特别标注。如果是因为害怕被曝光而故意隐匿、直接清零,不仅会使得业务招待这一容易滋生腐败的空间变得更加隐蔽,对投资者或公众监督反而更加不利。
去年的天价招待费事件过后,还定下了一条制度化的监督举措:即央企监管责任人要对监管效果“签字背书”。今天,面对“高而隐”的央企招待费,如何让“签字背书”的责任追究机制落到实处,这恐怕是绕不过去的制度之问;至于如何规范央企招待费的披露与监管程序,更是迫在眉睫的现实课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