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书兵:技术创新缺乏是经济发展重大障碍

杨书兵:技术创新缺乏是经济发展重大障碍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创造了世界奇迹,现在进入“换挡”期,即从高速增长变为中高速增长,但质量会更高。所谓中高速增长,大约为7%,从世界范围看,这仍是个高速度。

技术创新缺乏是我国经济持续

健康发展的重大障碍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杨书兵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创造了世界奇迹,现在进入“换挡”期,即从高速增长变为中高速增长,但质量会更高。所谓中高速增长,大约为7%,从世界范围看,这仍是个高速度。我国人口众多,地区和城乡差距都很大,工业化、城镇化仍未完成,市场潜力巨大,并具有梯度释放的客观基础。只要能把这种巨大的市场潜力不断地转变为有效需求,中国经济以中高速度再发展二三十年是没有问题的。这与一些中小国家是非常不同的,如日本、韩国等,他们很难实现如此长时期的快速增长。当然,我们仍将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其中最大的问题可能是技术创新不足。表面上看,这个问题没那么严重,但实际上它具有基础性甚至是瓶颈性制约作用,解决起来也比较困难。

一、传统增长之路走到了尽头

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实现高速增长,决不是偶然的,归根到底源于中国人的勤奋、智慧和节俭。中华民族的吃苦耐劳品质和奋发创业精神是世所少有的。事实上,二战以后所有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像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无不具有这样的民族特性。而在此方面缺乏的国家,无论选择什么制度、走什么道路,也无论资源禀赋有多好,发展起来都很困难。可以说,正是以中华民族的这些优秀品质为基础,在改革开放的强力推动下,人民群众的潜能和活力得到充分释放,国家才实现了迅速崛起。

进而言之,我国的高速发展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客观条件看,其中两大特殊优势发挥了基础性作用:一是人多国大的潜在市场,二是丰富廉价的劳动力。凭借这两方面,我们大规模地吸引和利用了国外的资金和技术。而这些生产要素一旦与勤勉、智慧又廉价的劳动力相结合,便源源不断地生产出物美价廉而极富国际竞争力的各种商品,既满足国内需求,更使出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中国人的节俭品格也得到了尽情发挥,人们将不多的收入省吃俭用,尽力储蓄创业,又使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力量。二者叠加,便形成所谓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增长模式,这也是我国经济实现高速增长的典型模式。这样的选择无疑是成功的,但也使我国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特点:一是高投资率推动了建设事业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的基础设施在许多方面已领先世界;二是出口带动使我们积累了近4万亿美元的巨额外汇储备,遥居世界首位;三是廉价劳动力的长期使用虽然推动了经济快速增长,但人民群众的收入提高和生活改善却相对较慢。应当说,这样的增长模式及其结果,利弊兼有,开始的时候利大于弊甚至主要为利,到了一定程度,弊端开始增长,到目前已是弊大利小。

事实上,由于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低成本是我国经济竞争力的最重要法宝,当这一基础面临消失的时候,我们的竞争优势也就受到威胁甚至不复存在。更严重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必须改变劳动者报酬长期过低的状况,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不仅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以消费需求为主拉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条件。这些都意味着,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增长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二、只有技术创新才能取而代之

不较快地提高劳动者报酬,以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为主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就无法形成,从而有效需求不足将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而较快地提高劳动者报酬,又会丧失我国经济竞争力赖于存在的最大优势,从而有效供给不足将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现实矛盾和艰难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难题不破解,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会戛然而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将无法实现。何以解忧?惟有技术创新!道理很简单,只有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基础上提高劳动者报酬,才不会影响国家经济或企业的竞争力,而技术创新则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产品质量和附加值的最重要、最基本途径。也就是说,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无论是需求结构的转型升级,还是供给能力的转型升级,都离不开技术创新这个关键。甚至可以说,技术创新是我国经济实现转型升级的充分必要条件。

当然,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也是技术创新,甚至是一条捷径。这也正是我们过去的重要和成功做法。但必须看到其局限性,它只是追赶的手段,而不是超越的手段,要实现“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必须主要依靠自己的技术创新。且不说核心技术、重大技术引进不来,即使一般技术亦步亦趋地跟在别人后头,充其量也只能成为“二流强国”。也正是从这一视角看问题,许多人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国仍将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因为它有着世界一流的技术创新活力和能力。

三、推动技术创新时不我待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实际上,我们并不缺乏高素质的人才,但由于教育方式、科技体制、研发管理和学术风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严重抑制了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虽然我国在科技创新上有了较为雄厚的物质和资金实力,但人是创新的主体,缺乏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其他条件再好也无济于事。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不仅贫穷落后而且战乱频仍,但在一些研究领域特别是人文研究领域,仍出了不少大师级人物。现在的条件与那时比,简直有霄壤之别,却深深陷入“钱学森之问”的困扰之中。毫无疑问,技术创新缺乏已成为我们的一大“短腿”,如果解决不好,势必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这个问题具有潜在性和无形性,看起来没有那么严重和紧迫,不像有些问题如污染和雾霾等更令人关注,但影响却是巨大的,千万要高度重视。

中国人是聪明的,但在创新发展方面有自己的显著特点:一是惯性思维较多,善于直线和量变性推进,而西方人更擅长异向和跳跃思维。比如,中华文明的典型标志汉字,就一直是在象形文字的基础上向前发展完善的,而不像西方人那样又发明了字母组合。中西医相比,也大体如此。二是喜欢短平快做法,善于走捷径,而西方人更加重视长期效用。比如,中国的传统建筑基本上是砖木结构,建得快却用时短,而西方的传统建筑更多地采用了石头等材料,建起来费力耗时,但用的长久。我们应当有充分的“智慧自信”,正是这些非凡智慧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但我们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关键是要扬长避短和取人之长。在技术创新上,既要务实推进,也要异想天开;既要善走捷径,也要狠下苦功;既要重视眼前,也要放眼长远,尤其要避免急功近利。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技术创新问题,深入推进科教体制改革,积极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出新的要求,作出明确部署。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方针政策,努力推动技术创新,确保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