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和谐功能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的、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多方面因素协调一致共同发挥作用。从理论上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与表达,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和本质特征。因此,寻求一个能够广泛通畅地吸纳民意、公正有效地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制度体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合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需求。
政治学常识告诉我们,在现代社会,充分有效地发挥各种社会力量的作用,取决于其政党的强弱。而政党作用的发挥则取决于政党制度的效果。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根植于中国社会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的政党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内涵着深刻的和谐理念。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和协商的共事实践,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辉煌历程,都展现了这一制度的美好前景。凭借这种厚实基础,我国政党制度奠定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发挥作用的前提。
其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凝聚发展合力,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力迸发的有效制度安排。
马克思主义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的发展是一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一切社会形态的物质基础。人类历史上的一切社会形态,都有其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社会同人类历史上的其他社会形态一样,也必然有它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尤其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之后,更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样才能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生产力不足,人的基本物质利益无法得到满足,生活水平得不到应有的提高,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的最终根源。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严重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从一定程度上说,我国社会不和谐的许多矛盾和问题,是由生产力发展不够引起的。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关键还是要靠发展。只有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才能形成更为完善的分配关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求,从而消除产生不和谐因素的根源。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通过发展增强物质基础,这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前提。
我国政党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的重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其独特优势。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各参政党参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始终抓住发展这个中心任务,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各参政党围绕科学发展参政议政、献计献策,利用自身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抓住国计民生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开展调研,积极建言献策。中国共产党和各参政党围绕着科学发展的共同目标,凝聚起社会发展的各方力量,激发出各界的创造愿望,促进全体人民发展激情,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有利于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从我国现实来看,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义。
其二,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汇聚改革动力,坚持深化改革、促进社会和谐的有力制度保障。
改革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手段。我国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是与改革分不开的。当前我国社会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改革不到位或是改革被扭曲的结果。之所以如此,我们认为是改革处于攻坚阶段,进入深水区,继续推进改革的难度增大。改革难以推进在于权力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权力利益的排他性特征,使已经占有的人不愿意让渡,造成社会生活中“赢者通吃”的现象。很多时候改革不能取得共识,或是艰难推进,在于受到权力利益博弈的制约。因此,通过改革实现社会利益均衡是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和体现。中国社会现实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逻辑均表明,发展中的利益均衡对和谐社会是非常重要的。而实现利益均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公共政策的性质。公共政策的性质一般是由政治体系中利益表达的结构所决定的。理论上来看,政策体系要发挥利益均衡的最大作用,有两个条件是非常重要的:一是社会方方面面的需要和意见能够通畅地进入决策系统;二是决策系统所依赖的制度具有正义的性质,能够恰如其分地评价和对待那些需要和意见。[10]我国政党制度具有结构多元性的特征,能够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要求,充分考虑并保证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诉求和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参与。协商在决策之前,协商在决策之中机制的日益完善,有效地保证了社会各方面要求通畅地进入决策系统。共产党自身的先进性特质和参政党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保证了这一制度的正义性质。“社会主义中国在多党合作制度框架下,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和参政的民主党派在全局或不同方面真正代表和凝聚民意,把它传达、上升为国家的立法或决定,并付诸实施和监督,其功能作用之真实与明显,更是不可怀疑和否定的”。[11]
其三,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保持政治稳定、保障社会和谐的重要制度支撑。
政治稳定是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标志。正如邓小平所说:“没有安定的政治环境,什么事情都干不成。”[12]而要实现政治稳定,“先决条件在于一个能够同化现代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新兴社会势力的政党制度”,“这种政党制度将使社会长治久安”。[13]
一般来说,实现社会政治稳定,需要在社会各种运行机制之间形成一种和谐的制度安排,进行社会整合。我国政党制度是有效进行社会整合、保持政治稳定的制度形式。首先,马克思主义是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团结合作的共同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是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并不断地进行中国化的实践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源泉。我国各政党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用最新的中国化成果作为自己的行动纲领,以此来发挥引领和整合社会的作用。其次,我国政党制度提供了完整的利益整合渠道。保持政治稳定的根本机制在于政党制度的安排能够为政治民主化趋势所带来的广泛而强烈的政治参与提供一种规范化、制度化的保证和约束,使公民的政治参与进入秩序化的轨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各参政党既具有进步性又具有广泛性,联系着广泛的各部分利益群体。这一制度体现了核心一元性和结构多元性的统一,在我国社会多元的利益诉求情况下,能够保证各个不同的社会群体都有表达自己利益的渠道,通过制度化的程序有序进行,避免因为政治参与压力过大,利益无序表达和强制性表达所产生的制度超载,引发政治动荡。另外,我国政党制度也是保证决策民主化、科学化,避免因决策失误而带来的政治不稳定的重要保障。中国共产党与各参政党通过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等形式,广泛吸纳民意,使各方面意见进入决策系统,在全体人民根本利益和主要目标一致的基础上,各政党之间采取合作的手段,经过平等协商来解决分歧。既考虑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又照顾到少数人的要求,能够将各阶级、阶层和群体凝聚起来,实现社会的整合。
参考文献:
[1][美]塞繆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444.
[2]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2-20.
[3]李普塞特.一致与冲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
[4][英]拉尔夫·达伦多夫.现代社会冲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51.
[5]周淑真.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6.
[6]燕继荣.现代政治分析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24.
[7][8]迈克尔·罗斯金等著.政治科学(第6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227-228,228.
[9]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33.
[10]程竹汝.试论政治文明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J].政治学研究.2006.2.
[11]梁琴、钟德涛.中外政党制度比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8.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45.
[13]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388.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