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学者析京津冀一体化:行政主导易导致虚化(2)

发改委学者析京津冀一体化:行政主导易导致虚化(2)

摘要:大家都希望按照中国城市发展模式获得更多的优质资源。河北在环北京经济圈的规划中,确定了沿北京的14个试点城市,在他们各自制定的城市发展规划中,出现了竞争的姿态。本来从北京的角度讲,低端产业外移,向河北等城市辐射,但是河北则希望吸引北京更多的优质产业进来,周边14个城市提出的概念同构,都希望把北京的房地产项目移到本地。在都以房地产发展作为重大依托的情况下,周边的中小城市形成了同构竞争。这种态势不仅没有得到资源特点的互补,反而产生了强烈的竞争,加剧了封闭。

难点在优质资源配置

对中央来讲,制定京津冀一体化政策,要面临以下几个具体的问题。

第一,北京到底以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一体化?因为雾霾、交通拥堵……把这些都归结于人口过度膨胀,就通过人口外移和控制人口的方式缓解“城市病”吗?这个是要进一步去考虑的。当这个城市有足够多优质资源的时候,一定会有大量所谓的中低端资源的配套。白领、企业总部的老板,包括大量的高档饭店,需不需要服务员、需不需要清洁工人、需不需要快递、需不需要保安、需不需要保姆?可是这些人,他们去购买东西是会到大商场、超市,还是去和他们收入水平相近的小饭店、小零售商、小市场呢?这就是所谓低端产业的来源。当城市有大量精英人士聚集的时候,会需要更多的服务。以排斥人口的方式来缓解北京城市压力,进行京津冀一体化,这不是一个好的方案。北京还有一系列中低收入人口需要充分的就业来支撑。

第二,很多人提出把北京优质资源外移,我想应该从增量优质资源上考虑。制定一个政策的时候一定要想每个人的选择。大量的优质医院、教育资源是不会迁出的。所以优质资源增量放缓进入北京应该是一种措施,新增的一些总部、大学新校区是不是考虑不要集中到主城区?可以分布到北京的郊区,或者到与河北交界的地方去。即便解决了增量,人口还是会继续向北京市区集中,市区有这么多的优质资源,它还会承载未来城镇化的人口。只不过放缓了增长速度,给未来改善基础设施提供了时间。放缓增长速度应该是一个主前提。

第三,如何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人向哪里去,政府不应该通过行政的方式来规定,而是把路径搭好,他们自主选择去哪里。现在的问题是基础设施资源的配置被行政分割,如果我们在这三个地区建立交通资源的配置体系,由中央政府引导民资、外资的力量来修建交通,根据人口的聚集方式来选择运输承载方式,市场就会确定人和技术等要素向哪里去。很多北京市的居民觉得雾霾很严重了,想到外面去选择一个适合生活的环境,他会自主选择,这是整个一体化非常重要的前提。

第四,北京对外辐射的最大优势是服务业。怎么样通过交通设施的改造,加快服务业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形成新的增长点,这是需要我们研究政策的时候认真考虑的。

最后,中国城镇化高速增长还要持续二三十年,不是一年两年就完成了,京津冀一体化政策的实施也不会在一两年就完全落实。只有在这些大前提下,我们以市场化为主导,制定长期的发展政策,政府做该做的事情,京津冀一体化的目标可能就更为合理。还有就是我们不能期望在十年内就可以出现一个所谓合理的城市布局,三十年形成的框架、结构、人口和产业的组合,不可能瞬间搬出北京,如果要这么做,肯定是短期行为在主导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思路,最后还是事与愿违,并可能造成巨大的社会资源的浪费。

其实重点在于思路,在于机制的建设。所以,我个人认为京津冀一体化的规划,重点在于机制建设,通过十年的努力,形成协同发展,市场主导,政府规划的合理机制,才是最终解决问题之道。

(本文为作者在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与新京报社共同举办的“2014中国城镇化高层国际论坛特别对话——京津冀一体化如何突围”上的主题演讲)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