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2)

湖南: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2)

——我省如何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贡献

 “中部粮仓”看增产潜力

我们常常说,粮食增产一靠政策、二靠科技,同时还要靠自然条件。湖南要打造“中部粮仓”,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贡献,这三方面的条件是否具备呢?

今年,中央把确保粮食安全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就意味着优惠政策、专项补贴将加大向主产粮区倾斜,粮农将有合理的收益。2013年,湖南被纳入中央补助地方粮食仓库维修改造的四个重点支持省份之一。通过正在进行的湖南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危仓老库维修改造,不仅能切实增加全国有效仓容,优化布局,更方便了农民交粮。这对湖南等主产粮省来说,各级抓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都将有所提升,种粮政策堪称“利好”。

再从科技看单产。目前,全省粮食单产水平还只有400公斤。我省是杂交水稻的故乡,袁隆平院士领衔的超级杂交稻攻关,正冲刺亩产千公斤,如果大面积推广,湖南无疑将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重大贡献。近年来我省大力布局农户配置新型储粮装具,目前,全省已完成44万户农户科学储粮专项计划,带动农户132万户,每年直接减少粮食损耗13.2万吨,有效实现了节粮减损、科学储粮。

从客观条件来看,湖南基本上是利用自然水、温、光的条件来种水稻,不像北方一些地区依靠抽取地下水来发展粮食生产。因此,湖南粮食生产是可持续的,增产也有空间。

湖南现有中低产田3800万亩,通过改造提升质量,每亩可增产100公斤;全省一季稻种植面积还有1500多万亩,其中1/3适合发展双季稻,改种双季稻可多产一季粮;全省适宜秋冬种的面积有5600多万亩,如果提高科学种粮水平,发展马铃薯等冬种旱粮,又可增加不少粮食。

中央提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关键就要靠主产粮区多产粮。对湖南来说,挖掘粮食增产潜力,真正成为“中部粮仓”,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贡献,也将是湖南发展的重要机遇。

 粮食安全打造“升级版”

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全省正在围绕“稳面积、攻单产、优品质、提效益”的总体思路,从四个方面努力,打造 “粮食安全升级版”。

一是调动和保护好“两个积极性”。多年来的经验证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一定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粮县抓粮有积极性。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