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实效
以解决问题为基本取向
干部走基层,不是一个新鲜词汇。但是,走哪里、如何走,怎么走出效果,却是一个大课题。省委从一开始就鲜明提出,要把“走基层”活动作为解决“四风”问题的重要抓手,作为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载体。
确保“走”出实效,省委成立“走基层”活动协调小组,召开动员大会、活动现场会、阶段工作总结会等,及时做好动员部署,深入总结基层经验,定期督查活动成效,各项工作环环相扣,整个活动有序推进。
强化问题导向,通过“走基层”活动解决具体问题和突出矛盾,成为“怎么走”的风向标。围绕省委确定的“集中走访基层听民意、化解矛盾纠纷促民和、多办实事好事解民难、建强组织聚民心”四大重点,全省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念好听、促、解、建“四字经”。短短数月时间,在省委的积极号召和精心组织下,数以百万计的各级党政机关干部走出机关、深入一线,在基层的田坎上倾听群众呼声,在群众的家门里解决具体困难,推动各项工作举措全面落实见效,推动各项惠民政策真正惠及千家万户。
“快看,整治危险路段的事项公示了,6月份就要弄好!”4月20日,射洪县金华镇政府院坝一角,几名前来办事的群众围在一起,细细查看“重点解决民生问题公示栏”,大家显得格外兴奋。“这个整得好,我们可以随时了解情况。”村民范国树说。
近几个月来,金华镇200名镇村干部进村入户开展大走访。听民意知晓问题:梳理出修建断头路、开通天然气等77项重点民生难题。办实事解决问题:已解决7件难题,20余件正在办理,其余正制订方案。
在省国土资源厅,资阳市乐至县泉寺村村民唐建军的一封来信引起高度重视。针对其反映的征地未全部兑现补偿款问题,省市国土系统上下联动,深入基层实地调研,连夜研究解决方案。仅5天时间,430万元余款足额支付到村社农户。“拖了两年多的问题,5天解决,没想到啊!”在回访电话中,唐建军坦言“对党委政府和干部有了全新认识”。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群众需求包罗万象,“走基层”活动,面宽量大战线长,如何做到全面覆盖、不留空白、落实见效?“台账工作法”、“双报到”、“结对认亲”、“联村帮户”等行之有效的举措在各地广泛推开,效果立竿见影——
去年夏天,中江县杰兴镇遭遇罕见暴雨,连山村村民高阳家的住房成为危房。镇上排查灾情时将此纳入困难群众台账,经村委集体议账、全村公示、镇上评估审查,高阳获得政府相关建房资金补助,直到建好新房才“了账”。
“台账工作法”源于基层智慧。省委及时汲取并升华为“走基层”的农村工作法,要求以乡镇、村为单位建立民生诉求、困难群众和稳定工作“三本台账”。
在城市社区,“双报到”活动正如火如荼开展。省、市、县三级机关党组织到单位所在地社区报到,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推行“居民点单、支部下单、党员接单”的“三单制”服务模式。
在藏区,“结对认亲”活动搞得热热闹闹。6万多名藏区干部与25万多户农牧民结对子、认亲人,群众工作真正落实到了每个家庭、每座寺庙和每位农牧民群众,赢得了藏区群众的广泛赞誉。
在地震和暴雨洪涝灾区,各级党政机关干部深入重灾村开展“联村帮户”活动,帮助受灾地区兴修水利、铺设道路、重建家园、组织生产,帮助发展产业项目684个,开展技能培训1.5万人次,广大灾区翻开了涅槃重生、跨越发展的新篇章。
针对基层的不同特点,分类采取相对固定的活动形式,最符合群众需求,最为群众接受。这是广大党员干部几个月来“走基层”的普遍感受。
坚持“问题导向”走基层,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
立足当前:每月明确一个活动主题,月月不同、各有侧重。今年1月,“走基层、送温暖”;2月,“大学习、大问计、大解难”;3月,结合春耕生产和“开门红”,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4—5月,围绕落实全省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教育、听取意见环节工作要求,聚焦“四风”问题,深入基层群众,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着眼长远:各地各部门认真做好建章立制工作,纷纷出台一系列务实管用的制度机制,确保“走基层”活动常态开展。
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突出重点领域、分类推行实施,我省“走基层”活动全覆盖、长效化的工作格局就此形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