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务实:
“走”出干部好作风
“要态度和蔼,不要盛气凌人,要厉行节约,不要大吃大喝,要简化接待,不要迎来送往……”“走基层”活动开展之初,省上制定《四川省党员干部“走基层”规范要求》等制度,通过细化到各个环节、落实到操作层面的具体要求,规范了党员干部“走基层”的行为。
在一手抓规范的同时,还注重一手抓激励。省委“走基层”活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要求各地各单位及时报送好典型、反映好经验、提出好意见,不断总结完善、改进提高,推进活动沿着正确方向扎实推开。
“‘走基层’活动使第一批、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有机联系,为扎实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四川经验。”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我省参加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市县,把“走基层”活动作为前期准备、先学先改的重要抓手,作为听取意见、查摆问题的重要途径,边查边改,即知即改,雷厉风行,预热升温,为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奠定了重要的群众基础。
“挂村干部下来勤不勤?”“解决了些什么问题?”3月27日,眉山市青神县委组织部牵头开展“百姓听音”基层走访行,督导组工作人员来到白果乡三清寺村。现场询问中,村民陈一平小心翼翼地说,听说有人亲戚在县上“当官”,“填了张表就享受了低保,这种事就该你们来查、来管。”督导组干部当即将记录好的问题打上星号,承诺即刻核实,“一旦查实,不仅要清退,更要对当事领导问责。”话音一落,村民们的掌声、叫好声已经响起。
从省到市到县乡,这样的督导场景随处可见。仅去年12月11日至15日,省协调小组就派出6个指导小组,对全省21个市(州)及相关单位进行了首轮督导,提出指导意见近100条。严格督导,对“走基层”活动起到了“加油门”、“添柴火”的重要作用。
推动党员干部“下深水、解难题”,不能靠“一阵风”式的运动。为此,我省边实践边总结,探索建立健全“走基层”活动长效机制——
把“走基层”活动纳入对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探索依托四川党政网建设“四川省社情民意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群众诉求与部门特别是与干部岗位职责对接机制,健全公开评议机制等。
在为民服务中转变干部作风,锤炼干部品格,在深入基层中促进问题整改,强化宗旨意识。“走基层”活动的开展,让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丰富了群众工作经验,提升了服务群众意识,成为政策宣传员、民情收集员、矛盾调解员、群众服务员——
作为成都温江区金马镇兴元社区书记,田玉成走基层,随身携带“三件宝”:录音笔、建议表、便民药箱。录音笔上,200个录音片段,一句不漏记录着上百户群众的呼声;意见表上,收集了各类意见建议285条;便民药箱里,备好了各种常用医药用品,方便群众及时取用。“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走基层,让挂职干部、安县塔水镇副镇长洪常青对这9个字有了更深刻理解。几个月来,洪常青一有空便来到村里,与村民掏心窝,帮群众解疙瘩,一来二往,他慢慢由原来不懂农事、分不清稻麦变为知节气、会农活。在民情日记中,洪常青写道:“与群众越亲近,就越能体会到工作的责任与快乐。”
各级各部门也在“走基层”活动中强化了群众观念,增强了大局意识。针对群众反映行政成本支出过大的问题,省级部门在年初预算基础上,压缩“三公”经费11%,压缩其他一般性支出5%,调整压缩支出的5亿元全部用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面对面听取民意、实打实解决民困,干群距离不断拉近,干群关系更加和谐。据最近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测评,省级部门政风和行风群众满意度分别达到83.98%和81.37%。“我们对‘走基层’活动衷心拥护,在这个活动中,老百姓对共产党员的好作风有了最直接的体会和感受。”泸州市纳溪区新乐镇村民何国旗,一语道出心声。“到基层去,到人民群众中间去,到艰苦边远地区去,到困难集中的地方去!”一个时代强音,正在巴蜀大地、在全省党员干部中嘹亮奏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