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民心:
群众长期得实惠
“走基层”活动启动之日,正是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进入整改落实阶段之时。
查摆问题准不准,整改问题实不实,群众最有发言权。在“走基层”活动中,全省医疗卫生系统深入开展医疗卫生服务进社区、进村组、进家庭、进学校、进寺庙活动,卫生系统党员干部走进各级医院、卫生院,面对患者和基层群众,打开大门找问题听意见,整改落实更到位、更有针对性。
走下去接地气,以群众需求为指针,优先解决特殊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和长远生计问题——这是我省“走基层”活动的鲜明特征,也是引人瞩目的亮点。
“政府帮助我家协调了3万多元,支付盖房子的欠款,拉我们去市里最好的医院进行了免费体检,还到学校给我儿子办理了学杂费减免……”说起这些事,资阳市雁江区伍隍镇一碗水村特困户刘荣康,由衷感到满意。
与刘荣康情况类似的,还有绵阳市安县联盟村的68岁孤寡老人朱帮雪。多年前,朱帮雪的丈夫就已去世,儿子患病走失,媳妇改嫁,老人与孙女周维希相依为命,靠打临时工维持生活。在“走基层”活动中,安县县委负责同志得知周维希由于家庭贫困可能辍学的情况,多次前往朱帮雪老人家中,拉家常、问困难,想办法、出主意,帮助祖孙二人落实特殊低保政策,减免相关学杂费用,把党委政府的关怀温暖送到了困难群众的心坎上。
深入开展“走基层”活动,不仅要解民困,还要化民怨。各级领导带头包案,化解信访难题,是“走基层”活动的又一项重要内容。
4月21日,记者在自贡市荣县东兴镇的会议室里看到,一面“敬业正直、为民解忧”的锦旗悬挂在墙上。赠送锦旗的主人吴某有着5年上访经历,在“走基层”活动中,被列为重点帮扶解难对象。镇党委书记多次到他家沟通协调,解开了他心头的死结。“其实,我生活并不太困难,就是心头有怨气。”吴某坦言。在干部的关怀下,这口怨气逐渐消融。“干部出于公心真心为我们办实事,再冷的心都被焐热了。”他感动地说。
类似的场景不断出现。仅在荣县,县级以上干部就包案处理信访积案197件。上访群众说:“干部到家里为我们排忧解难,和我们坐在一条板凳上,我们感觉到这才是自己人”。“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物质层面的满足仅仅是较低层面。”在“走基层”活动中,各级干部有着共同体会。
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全省各地各部门深入开展了一系列送文化、送法律、送科技、送政策到乡村、街道、社区等活动——
乐山市通过“院落坝坝会”、“社区广场大家说”等形式,让干部与群众共同参与各类文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加强交流、增进感情。4月15日晚,夹江县城中心的广场上,张红大妈一边跳坝坝舞,一边对与她共舞的县工会干部刘燕说:“过去是群众找干部,现在是干部找群众,真的变了。”
星夜,巴中市南江县委负责同志来到养殖专业大户王清国的家中,商量如何帮助他进一步做大养殖规模。得知老王缺少养殖技术,第二天便组织县畜牧局专家现场进行技术指导,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在广元市,院坝恳谈、田间交流、火垅夜话等多种方式并举,各种创业、就业、种养信息不断传递给农民群众,有效解决了技术缺乏、信息不畅等问题。
群众得实惠,是开展“走基层”活动的核心目标之一。各级党员干部进村入户沾地气,深入一线解民困,群众的幸福指数大大提高,对党员干部的认同度也大大提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