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抱火哥”,未必要靠编制
报道里提到,相比于正式消防员的部队编制,“抱火哥”作为合同工,“没有立功奖励,不能提干,也不能升职”,这也让很多网友不平,觉得应该给“抱火哥”们更好的待遇。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密度大,消防形势复杂且压力巨大,不给“合同工”同等待遇,对于需要出生入死的他们,不太公平。
其实在国外,消防队伍同样既有“正式工”也有“临时工”。如在美国,消防队既有官办的,也有民间的,既有直属于国土安全部的国家消防管理局,也有各州、县、市的消防机构,且各级消防机构平行存在,没有上下级关系,消防员既有专职的,也有专业人士和志愿者(即“临时工”)混编的。
但不论“正式工”、“临时工”,都需经过严格筛选、专业培训,对体力、智力要求很高,即便是志愿者也需受过专门训练和考核。一些美国小镇的消防队,除了队长、几名骨干和个别专业人员外,大多数都是“临时工”,但他们中许多人志愿从事消防工作十几年、几十年,且都拥有合格消防证书、资质,“服役期”比国内许多“正式工”还长得多。
但也要看到,美国等发达国家,消防队的装备普遍精良。相比之下,国内城市几起重大火情,均凸显出消防部门装备落后,不适应变化了的城市消防需要等弊端,如缺乏高空扑救装备,无法应对火场复杂情况,不适应快速出警需要等。这些硬件缺陷,除了影响救灾效果外,给消防队伍也增添了更多危险因素。
换言之,稳定消防队伍的关键,首先在于训练有素、装备合理,把危险程度尽可能降低,提升职业的荣誉感。“合同工”可以有,专业性不可以无。在此基础上,保证消防队员的待遇在合理水平,自然会有更多人愿意留在消防员队伍。
“抱火哥”被质疑背后的道德“破窗效应”
消防支队在执勤中,文书用手中的摄影机记录下这个过程,其实也是为那些不顾生命危险奋战在火场的战士们留下珍贵的影像,这无可厚非。曾几何时,我们在怀念烈士或那些惊心动魄、感人肺腑的场面时,往往需要通过这些珍贵的影像去回味、去惦念、去汲取活下去的勇气。
这些都无可厚非。
可是,当人性中值得弘扬的宝贵品质遭到压制和冷落,正常变成了不正常,不正常却变成了正常。“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种颠覆性的改变多了,会无声无息地侵蚀良知堤坝,一点一滴地恶化道德生态。
“抱火哥”网络走红,是种意外,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儿。现今的社会,人心较为浮躁,内心对正能量的渴望空前,但人们又害怕接收那些正能量,不断地质疑和排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