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

面对挑战首先要转变观念

讲到挑战,大家首先会想到互联网的管理问题。确实,在互联网中出现了许多乱象,如传递色情信息、谣言等,对此必须依法加强管理。此外,还有信息安全问题包括国家和个人的信息泄密问题等,对此也要从法律上、道德上和技术上认真加以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挑战,而且是对人类良知的挑战。对此,我国要和世界各国共同应对这样的挑战。

但这里重点讨论的是,这一场与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相联系的新工业革命,对社会主义,特别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哪些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我曾经向从事信息技术研究的科学家请教: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将会促进个体化或个性化的发展,还是促进社会化、集体化的发展?之所以要讨论这个问题,是因为这个大趋势将会影响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我们知道,社会化生产是从手工业个体化生产发展过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小皮匠转变成了皮鞋生产流水线中的一名工人。马克思从这个变化中看到了与社会化生产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必然会取代资本主义,看到了同社会化生产相联系的工人阶级的特点和力量。那么,数字化信息化的出现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这种社会化生产是否会重新转化为个体化生产呢?如果出现这样的前景,对马克思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挑战。

科学家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这次新工业革命和以往的蒸汽机革命、电动机革命确实不一样,个体的作用很大,但这一革命形成的生产依然是社会化生产,只不过这种社会化生产是以更强调数字化信息化过程中人的个体作用为基础的,是充分展示个性化特点的社会化。比如,一个人可以在电脑前设计甚至生产一个产品,消费者可以根据个人需求定制个性化产品等。人的个体作用必将大大地突破大机器生产中流水线上个人的作用。但是,这一切又都是在网络上进行的,而网络就是社会化。也就是说,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个体化与社会化将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获得一种新型的社会化生产。

这样的社会化生产,会不会伤害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从理论上讲,社会化生产作为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决不会伤害社会主义,而只会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而且,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理想社会,本来就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样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毛泽东同志在上世纪50年代也说过:我们“提倡以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为一切言论行动的标准的社会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所赖以建立的社会化生产,是充分发挥个人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社会化生产。因此,这一场与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相联系的新工业革命,对于社会主义,特别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不能不看到,由于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我们过去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误,许多人头脑中的社会主义,或者说,许多人所理解的社会化和社会主义,是同发挥个人作用、张扬个性相对立的社会化和社会主义,少数人甚至把互联网视作洪水猛兽。如果不更新我们自己头脑中的社会主义观念,不重视社会个体的作用,或者更准确地说,不能有序有效地将各种个性化的社会力量整合起来,形成充满生机活力而又有序发展的全社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我们将会像现在互联网管理上遇到的困难那样,在社会治理和社会发展中陷入新的困惑。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在社会进步中,尤其在社会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人类没有多大的选择权,而只能认识它、顺应它、适应它。对于第三次工业革命,我们也必须认识、顺应、适应它,在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的同时,认真转变观念、应对挑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现在起,就要准备接受这样的考验。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