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安全观:中国特色外交
方略的理论内涵与逻辑体系在此次东亚峰会上,李克强总理发表了一段被称为“筷子论”的著名讲话。李克强说,“东亚许多国家都使用筷子,用筷子的人都知道,一根筷子很难吃着东西,两根筷子一起用才能夹到食物,一把筷子捆在一起就不易折断。每个峰会成员国对地区的安全稳定都负有责任。互信共存是我们共同的理念,也是世界前进的趋势。”
新安全观的基础是安全行为体在共同面对综合性挑战时所享有的共同利益和相互依存的安全关系,其前提是在安全利益面前各行为体一律平等,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单边主义和冷战思维。新安全观强调,要充分尊重和照顾各国正当合理的安全关切,不把本国安全凌驾于别国安全之上,通过互利共赢实现普遍安全;要致力于建立相互理解和信赖的国家关系,化解分歧和猜疑,在平等基础上开展对话和合作。新安全观集中体现了中国对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高度责任感。
1.新安全观的理论内涵
新安全观与传统安全观根本不同。传统安全观主要从政治、军事、外交角度去判断安全环境和安全威胁,认识安全性质和安全利益,确定安全战略和安全目标,以选择维护安全的途径和方式。新安全观认为,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安全是一种包括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环境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等一系列内容的综合性安全。新安全观的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互信,是指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心态,互不猜疑,互不敌视。互利,是指顺应全球化时代国际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互相尊重对方的安全利益,在实现自身安全的同时,为对方安全创造条件,实现共同安全。平等,是指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一员,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不干涉别国内政,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协作,是指以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争端,并就共同关心的安全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合作,消除隐患,防止战争和冲突的发生。有学者认为,互信是新安全观的基础,互利是新安全观的目的,平等是新安全观的保证,协作是新安全观的方式。也有学者认为,互信是维护和平的思想基础,互利是维护和平的物质基础,平等是维护和平的政治基础,协作是维护和平的现实途径。
2.新安全观的逻辑体系
传统安全观往往以国家为单位来划分敌友界限,合作成员国相互间常以结盟等方式搞集体防卫或集团安全,注重以威慑、遏制等手段来制约潜在的对手。而新安全观则将国家安全与国际安全相结合,将构建和谐中国与构建和谐世界相统一,强调通过协商、合作,寻求共同安全和共同繁荣,是一个集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和共同安全于一体的完整的逻辑理论体系。
第一,新安全观是一种综合性的安全观。这种“综合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安全领域的综合性,二是维护安全手段的综合性。新安全观使安全范畴涵盖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能源、科技、环境等诸多领域,并要求把各种手段结合起来综合运用,以达到有效应对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维护综合安全的目的。
第二,新安全观是一种合作的安全观。新安全观要求以联合国宪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为政治基础,完善多边协调机制,积极开展安全对话与合作。要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保安全、以合作化干戈、以合作促和谐,反对动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第三,新安全观是一种共同安全的安全观。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社会应增强共同安全意识,既要维护本国安全,又要尊重别国安全关切。要摒弃冷战思维和同盟对抗,通过多边合作维护共同安全。新安全观超越了一国安全的范畴,体现了一国安全与他国安全、地区安全乃至全球安全之间的内在联系与互动关系,反映了全球化时代国际社会对普遍安全的共同追求。
总之,新安全观的政治基础是联合国宪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其经济保障是互利合作、共同繁荣;其实现途径是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协商和谈判。新安全观强调以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强调防务的自卫性、自主性和本土性,反对以任何借口和手段干涉他国内政。这种安全观追求的是一种双赢效应,即在维护自身安全的同时,也注意到他国的安全利益,不以损害他国的安全与稳定来换取自身的安全与稳定,是一种和平共处的共同安全观。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