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改革不是出路

拖延改革不是出路

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多年了,但是现在谈起改革,还是觉得很沉重。建国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是1953年开始,但是受到大跃进冲击,真正上轨道是1961年之后,到1978年,满打满算,不到20年。而改革到现在已经30多年过去,改一个体制的时间比形成一个体制的时间还长,而且还留下很大一块没改革完。

既然中国的改革这么难改,别改了行不行?中国人干吗老给自己出难题,解决不了的事,老放在那里说,弄得大家挺焦虑的。想来想去,答案是不行。改了一半不再改,大的麻烦在后面,大体有三个层面。

第一,我们已经改的东西,虽然成就很伟大,但是就像一座建筑,有些地方顶还没封呢,拖下去,会很难看的。联系到当下的经济形势,总特征是高位下行。老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就是下坡时容易出问题。很多的矛盾在高速增长时被掩盖,但往下行时,平衡的难度就加大了。所以若不继续在一些关键领域推进改革,不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的改革,不推进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政治改革,很多社会矛盾会呈现连锁爆发趋势。

第二,中国由于改革持续时间非常长,改革还要和正在成为主流人口的期望值相匹配。当前,更年轻的人群已经成为社会的主体,他们对体制、政策以及自己所处环境的评价,有不同于上一代人的新参照系,也有他们对理想社会更高的预期。对80后、90后来说,他们生活在较开放的中国,对世界的情况有更多的了解,认为这个世界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那样的,要是不达标,他们就不满意。一个国家有希望,一定是一代比一代对自己社会的期望值更高。要是改得过慢,会出问题。

第三,现在很多制度性的变量改得过慢,正在激发越来越多的法外行为、法外现象。不少人不在法的框架里,而在法外的世界里讨生活。不少城市都有“黑车”,为什么?常常是“白车”经营的门槛过高、负担太重。再看所谓“小产权”,法律上没地位,现实中有市场。单单北京,有多少法外物业?金融改革讲“利率市场化”,讨论很热闹。可走近生活,哪种利率模式现实里没有哇?所以,法外世界很热闹,到处都是“中国式过马路”。在一个变化很快的社会,改革要提升制度化能力,也就是化解法外行为,把对他人与社会无甚损害的法外活动,尽可能地纳入法内框架。否则,那才叫最大的制度失败。

改革本来就难,站在当下这个时点,改起来更难。但是拖延改革,不是出路。现实的局面,改革不但要跟腐败或溃败赛跑,还要和越来越年轻的社会主体的期望值赛跑,并有能耐把大量法外世界的活动,吸纳到体制里来。在这三个方向上,要是跑不赢,大麻烦在后面。

我曾在天翼图书管理论坛上讲过,改革架构始终两层,一层就是第一线,但是这种在很多底层发生的变革,能不能系统集中起来,能不能被合法化的承认,能不能把它变得更加规范和完善,取决于上层建筑。所以一定要上下互动,上下结合,才能形成一个更现代化国家的,比较理想的体制。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