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如何改变中国

创新如何改变中国

在世界各地,人们都关心有关中国创新的一个问题:中国会领导还是会追随世界创新?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中国的科学技术大部分时间都是领先世界的。正如历史学家李约瑟在其著作中描述的那样,中国科学技术文明在很多领域都是富有建树的。

然而,在工业革命之后,中国就远远落后,只是近些年才追赶上来。现在变革发生的速度非常快,但是前景复杂。中国历来都擅长借鉴他国技术,作为一个“快速的追随者”,而不是领导者。在某些领域,中国依然走在了技术知识的前沿,中国人公开发表的研究数量的增长是惊人的。现在,中国依然高度依赖世界其他国家的创新驱动,并处在全球价值链的较低端,但其自身研发能力也在迅速发展。中国目前拥有全世界25%的研发人员,许多中国跨国企业在研发费用的支出和研发结果方面名列前茅。

一份来自英国内塔斯创新基金会的新报告,试图解释中国未来的研究能力和创新领导力问题。它采用了最新的学术分析方法,并与来自中国和全球的政策制定者、创新型企业领导者、专家学者等进行访谈。

近年来,学术界一直在归纳总结中国的创新路径,但研究结果大多不令人满意,因为这些研究依然依赖于各种关系的分析,如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国内事务与全球事务的关系,基础设施硬件与文化伦理的关系,本土人员创造力与海归的企业家精神的关系。

吸收创新技术

然而,内塔斯的报告显示,中国独特的创新路径正在显现。中国能够成功地将自我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与外国知识技术结合起来。

由此,中国制造了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把航天员送进了太空,并研发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一度被批评为模仿西方同业巨头的科技公司—如腾讯和百度等,也日益得到认可。这些例子表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所讲的“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并不是一个从进口创新到自我创新的直接路径,而是一个相对模糊的中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与其他各国的技术和创新能力是互相融合的。

把中国刻画成为一个吸收型国家,有利于我们理解中国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中国的研究和创新条件,已经达到了能够有效吸收和利用国外理念、观点的阶段。中国的学习和模仿能力越来越强。中国企业能够迅速吸收创新理念与技术,并加入自己的创新和价值观,成功实现二次创新。认识到这一点,对于理解中国企业的竞争力是非常关键的。

在此过程中,如何吸收和重新理解来自外部的创新理念至为关键。在吸收一些经典研发成果时,创新更多地体现为内塔斯所谓的“隐藏创新”。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中,一些创新并不能用传统研发指标衡量,如流程、组织模式、技能开发等方面的创新。但这些创新包含了对收获这些创新支出收益至关重要的补充性投资。例如,英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公司的研发支出只占全部创新投资的13%。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