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补两个短板
要想在京津冀一体化建设方面有重大突破,赵弘认为要加快北京市内地铁和城际铁路建设。
与世界城市发展格局做比较,北京的差距主要在城区地铁密度过低、总长度不够。东京大概有2000多公里的新干线、轻轨和地铁构成的网络化地铁系统,承载了整个公共交通的80%以上。
“从经济体量来看,东京是北京的十倍,汽车比北京多出200万辆,这么早出现交通拥堵等城市病,就在于地铁等轨道交通没有给城市交通提供更大的承载能力。”赵弘认为。
北京目前有465公里地铁,即使完成2015年规划达到660公里轨道交通,其密度仅相当于东京的20%。2012年,北京居民在六环以内乘坐轨道出行仅占公共交通的38.1%。
世界城市除了有发达的地铁,更核心的是通过市郊铁路把整个城市的功能放大。京郊铁路建设滞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周边地区的发展,而周围地区不具备承接条件,很难实现北京的城市功能和人口疏散。在北京产业“退二进三”中企业就有很多失败的教训,产业外迁的过程就是人才流失的过程。
朝阳区现在的CBD区过去是大型工业区,聚集着很多电子、纺织、机械、化工企业,后来几百家工业企业在搬迁过程中都遇到了人才外流的问题。
“上世纪末北京工业调整的过程中,资源分配的市场化程度已经提高,工业企业搬迁到郊区的过程,就是这些企业高端人才跳槽的过程,很多企业不搬死在原地,搬了死在外地,基本上没有留下什么品牌企业。”赵弘称。
近十年,北京新增了594万人口,但分布是绝对不均衡的,主要集中在朝阳、海淀、昌平,三区加起来超过50%,如果再加上丰台、大兴和通州,六个区加起来超过80%。
赵弘分析,形成这种结构的原因,在于没有形成快速到达中心城区的市郊铁路,在基本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疏解产业和人口都是相当困难的。
而首钢搬迁成功,在于首钢把总部留在北京,将研发能力、营销渠道留在原地,使百年的品牌留下来了。目前首钢的钢铁总产量3000多万吨钢铁,而在城区时总产量最高不过800万吨。
“未来北京应该做两个短板,第一个加大中心城的地铁密度,提高承载能力,减少城市病对老百姓的困扰。第二个,要加快郊区市郊铁路的建设,创造条件进行资源转移。”赵弘表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