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毕业生申论考试的几道“硬伤”及矫治

应届毕业生申论考试的几道“硬伤”及矫治

核心提示:想要进入公务员队伍、做好公务员工作,各位考生就要加强自身素养,修炼“内功”,提高综合能力。这样才能为国家、政府、人民多做实事,求得实效,才能称得上对党对人民负责。

“申论”作为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形式,迄今已实行六年。随着这一命题形式的出现,各级地方政府机关公务员录用及其他人才的选拔考试普遍予以采用。而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想走进公务员队伍,“申论”往往成为他们难以跨越的“门槛”。许多应届毕业生考试过后都发出这样的感慨:面对一大堆零乱的材料不知如何下手,即使自我感觉不错,得分也不高,“申论”成了“难论”。应当说,久经考场的大学生们,应试能力是很强的,为什么“申论”让他们如此头疼呢?我们觉得,是他们在处理“申论”的经验和能力上存在几道“硬伤”。

“硬伤”之一:缺乏感受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实践的经历。从“申论”考试的内容看,材料涉及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求考生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又要有丰富的阅历。历年的“申论”试题所提供的材料大都围绕现实社会中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展开的。从环境保护、网络发展到安全生产,每个材料都关乎国计民生、社情民意,都是社会关注、现实中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回答好这些问题,首先要具有关心国家大事、心系百姓冷暖、洞察社会变革的大局意识,以及处理一些具体问题的实践经验。但实际情况是,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的不足是许多应届毕业生的“先天缺陷”,是他们的“软肋”。十几年相对封闭的校园生活,造成了他们对社会生活所见者寡、所知者鲜,许多人只习惯于接受书本知识、课堂教学,而对“窗外”的事情反应淡漠,表现得不敏感、不关心、不激动、不震撼。直接的社会实践空缺,间接的社会感知未能得到及时的补充或未能转化为能力,面对“申论”给定材料中的一大堆问题,或手足无措,虽勉强成文却质量不高;或就事论事,缺少对问题的引申思考;或虽下笔千言,却虚话、大话、空话、废话连篇;或词藻华丽,无病呻吟,全无解决问题之意……问题林林总总,关键是没有理解“申论”考试的目的。一个合格的国家公务员首先要具备的,就是对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高度责任感,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想,一个对政治漠然、对社会事务不闻不问的人,怎么能担负起这种责任,怎么能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现在社会上关注的“三农”、环保、工资拖欠、安全生产、社会保障等等问题,每一项都是政府殚精竭虑要解决的。一个立志从事公务员工作的学生,首先要打破闭门读书的陋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自己的感知丰富和饱满起来。对没有参加社会实践就要奔赴考场的学生,可采取考前“热身”的办法,快速补充“能量”。比如,考前集中收集资料,利用媒体的新闻报道、新闻调查、焦点访谈、新闻点评等栏目,迅速打开一扇了解社会的“窗口”,每当观察到一个社会热点问题时,都将自己置身其中,尝试着去思考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多了,自己对社会感知的能力也就提高了。实践证明,这种“热身”十分必要,是一种间接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热身”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收集资料,感受生活,使空洞的大脑得到充实;二是情境模拟,把握要领,面对“申论”试题不至于胸中无物,冥思苦想了。

“硬伤”之二:缺乏政治理论素养,政治水平不高。一般情况下,文章只要把作者的观点表述清楚,有理有据,自圆其说,就可以成立。“申论”则不同,“申论”中表述的观点必须符合现行的政策规定,符合实际工作要求。比如,《交通安全法》颁布实施以后,围绕“撞了白撞”引发的争论,就要求在现行的法律法规框架之内,最大限度地体现公平公正,体现人文关怀。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为各方所接受。要想在“申论”测试中进行高水平、有价值的表述,必须努力学习,提高政治理论素养,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掌握现行的政策规定。这些恰恰是应届毕业生的一道“硬伤”。“申论”材料虽涉及面广,却不要求就事论事,从微观上一个一个解答;同时也不需要你站在高层,从宏观上制定方针政策,或高谈阔论。有人形象地说“申论”是“中观”的,即上要符合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下能体现社情民意。合情、合理、合法是“申论”应遵循的原则。把不能违背民意民风叫合情,把不能违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叫合理,把不能违背法律法规叫合法。应届毕业生由于缺乏这方面的学习,致使自己的“申论”往往出现有材料没深度、有论点没论据、有建议没有可操作性的毛病。有的看问题起点低,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有的对现行方针政策理解不深,得出的结论有失偏颇;有的孤陋寡闻,对已有的明文规定还当作新的建议提出来,政治素养和政治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因此,应届毕业生必须刻苦学习,努力实践,理论联系实际,逐渐使自己思想深刻、理论丰富。对于备考的学生可以采取快速“充电法”,通过学习时事政治、学习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对当前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另外也可以借鉴专家的观点,达到“充电”的目的。“热身”与“充电”是每个应届毕业生考前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