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国家统计局7月3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129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4%。其中,文化新业态行业实现营业收入3156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6%,快于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6.2个百分点。
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文化产业的稳健增长具有特殊意义。这些数据的背后,是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优化文化消费市场环境,不断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的结果。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文化产业的平稳较快增长不仅为国民经济注入了新活力,更体现了我国文化自信的不断增强和文化软实力的持续提升。这一良好态势的形成,离不开政策赋能的坚实基础、业态创新的强大动力以及结构升级的有力支撑。
政策赋能构筑制度优势,激活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持续完善文化消费市场生态,让政策红利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数据显示,文化核心领域实现营收48445亿元,同比增长10.0%,增速较一季度提升2.9个百分点,其中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等知识密集型行业增速均超11%。这组数据生动说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文化领域的深入推进,不仅提升了文化产品的供给质量,更激活了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当政策工具箱里的“优化环境”与“提升供给”双向发力,文化产业便有了稳定增长的压舱石。进一步细化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针对不同区域文化产业特色制定差异化扶持方案,建立政策效果评估反馈机制,定期调研企业需求,动态调整政策方向,让政策红利更高效地转化为创新活力。
业态创新重塑增长格局,数字技术引领产业变革。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文化新业态以13.6%的增速领跑全行业,对总营收的贡献率高达76.8%,成为名副其实的增长引擎。在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领域,42.8%的增速展现了“文化+科技”的融合魔力;数字出版16.3%的增长,印证了内容载体向数字化转型的必然趋势。这些细分领域的爆发式增长,绝非偶然的市场波动,而是技术创新与文化创意深度融合的必然结果。当消费者越来越习惯在云端欣赏艺术展、通过虚拟现实体验文化场景,文化产业的增长逻辑已从“资源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高技术+高创意”的双轮驱动模式正在形成。企业要进一步加大在数字技术研发与文化IP孵化的结合力度,行业协会要建立更完善的新业态标准体系,引导新业态从“野蛮生长”转向“规范提质”,实现创新与规范的平衡发展。
结构升级夯实发展根基,服务引领提升产业韧性。今年上半年,文化服务业以39218亿元的营收规模和10.7%的增速,扛起了产业发展的大旗,其55.0%的营收占比和77.0%的增长贡献率,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已从“制造主导”全面迈向“服务引领”。与此同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利润总额达6298亿元,营业收入利润率提升至8.83%,38个行业中类实现盈利。从文化制造业3.1%的稳健增长,到批发零售业4.6%的持续复苏,产业各环节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文化产业构建起抗风险、可持续的发展格局。要进一步强化文化服务业与制造业、零售业的协同联动,建立文化产品线上线下融合的销售网络,构建“内容创作—生产制造—流通消费”的全链条价值体系,建立产业链各环节的利益共享机制,让“服务引领”带动全链条高质量发展。
从政策沃土中汲取养分,在创新浪潮中勇立潮头,于结构调整中强健体魄,2025年上半年的文化产业数据,既是过往发展成果的总结,更是未来前行方向的指引。随着文化新业态持续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文化产业不仅将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载体,更将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为中国经济注入更多“文化动能”。
(宣讲家网 黄登明)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