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不否认他应当从“70码”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中汲取教训,但是这只是道义上的诉求。况且,再次车祸并不能证明他就是明知故犯,没有理由抡起道德大棒。简而言之,“70码”并不是再次车祸的原罪。公正对待胡斌再次车祸,只能把车祸当成个案来看待,什么行为对应什么样的法律责任,仅此而已。然而,他的再次车祸,舆论极力与“70码”事件联系起来,更多是对法律公正的担忧。诸如他因此次车祸再度进入公众视野,公众便质疑他的减刑和再度考取驾照是否合法,其实超越了个案的意义,拷问的是司法公正的命题。
毫无疑问,这沿袭了“70码”事件中,权力与财富干扰司法公正的思维逻辑。虽然,这些并不能成为胡斌减刑与考取驾照不合法的证据,却并不妨碍形成权力与财富博取不同法律地位的现实判断。这些与当下被广泛诟病的“文件求情”、“花钱减刑”之类的司法问题,理出一辙。
所以,关注“70码”事件主角的再次车祸,考验的不是主角本人,而是关联的权力部门与司法机关。之于个案,有关减刑与重新获取驾照的情况应当有一个公正的解释,同时个案的定性亦需要立足于公正的立场给予必要的回应,不能总是语焉不详,一带而过。而之于社会公平正义,亦应读懂“70码”剪不断、理还乱裹结不清的民意基础,惹祸的“70码”,需要掘出司法与权力、财富的隔离带,给异位的司法安上“刹车”。只有充满了阳光与正义的司法机制,才能彻底扫除“富二代”、“官二代”称谓头上的雾霾,既不让他们“躺枪”,也让普通阶层心生焦虑。
【启示与思考】
一次翻车事故,却因为司机是当年“70码”事件的主角胡斌而引来大量关注。本着对胡斌曾经行为的念念不忘,很多网友便在网站留下揶揄辛辣的调侃,“现在过马路的时候要悠着点了!”成了被热顶的词汇。
公众渴望一种踏实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除了实打实的交通秩序井然、社会人的遵纪守法之外,还有对相关事件处理的透明公开。当初“70码”成为网络流行语背后,存在着百姓对于这起交通事故取证方式、事故鉴定的质疑。五年的时间过去了,这些当年的情绪化解读又被公众在“胡斌翻车”上又重新归位了一番。
现在人们又产生新的质疑,就是胡斌在狱中曾有减刑,以及重新申领了驾照。前者在最高法出台司法解释,规范减刑假释案件审理的背景下更引得我们关注。在杜绝司法腐败和暗箱操作的语境下,公众应该有权知道胡斌当年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得减刑的。不然,这一小小的环节将承载起和它本身不成比例的巨大质疑。
在胡斌交通肇事罪被判3年,吊销驾照2年之后,当事人又重新申领驾照,并驾车导致翻车事故。这里面有个需要科普的问题是,吊销驾照是不是从胡斌坐牢之日开始算起,毕竟现在很多人的质疑是胡斌何以能如此快的拿到驾照。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任何质疑都能带来民粹的涌动。相关部门的确该站出来答疑解惑。
舆论总会裹挟着大量的问题汹涌而来,而政府却需要耐心地抽丝剥茧。胡斌翻车,这起普通的交通意外则是在考量公共部门应对的能力。在他翻车之后,酒驾已经被证实是没有,那在现场转弯的时候,是否有超速之嫌?同时对道路、绿化带的损坏是否有及时的赔偿?关切无小事,我们可以插科打诨,但你们却不能一笑了之。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