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燕京学堂选址静园六院将保留原貌
2013年10月底,网上传出关于北大静园草坪和静园六院将被取代的消息。静园草坪是目前燕园内最大的一块草坪,曾举行北大百年校庆文艺晚会。草坪周边的6处宅院被称为静园六院,大部分均为民国建筑。
对此,北大新闻中心曾对新京报记者表示,静园一至六院的相关院系已搬入人文学苑等场所。为保护文物建筑,正在考虑对其进行修缮加固。在修缮加固时,可能考虑利用静园一至六院及邻近区域的地下空间。
北大新闻中心同时表示,学校将充分考虑把静园一至六院作为文物进行更好保护,静园草坪以及周边格局保持不变。
5月5日,北大常务副校长刘伟称,将在静园草坪一至六院区域建燕京学堂校舍,“不会对外貌和草坪做任何破坏,只是在内部做些改造,再在地下建些工程,使它能够更适合住宿式学院的生活、教学和学术交流的需要。”
北大燕京学堂办公室主任姜国华称,静园六院内部将做一些装修改造,一部分用于学生住宿,一部分用于教师办公室;而部分静园草坪地下区域则用来建设燕京学堂的教室。
链接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也全球“选人”
在清华大学,也有一个与北大燕京学堂“中国学”硕士项目类似的项目,即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两个项目均为独立住宿学院体系,只是北大燕京学堂更侧重于“中国学”学科,并有科研、智库功能,而清华苏世民书院则侧重公共服务、商业等培养领域。
但二者都面向全球“选人”,或将开启大陆高校国际化培养人才的新模式。
“中国学”硕士意欲为何?
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多年来,国家通过各种软硬交流方式,继承本土文化、融合外来文化以促进自身发展、对外传播中国文化,不断缩短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同时,在当今全球一体化和西方强势文明的冲击下,中国当代文化处于被动、模仿、照搬西方模式的不良倾向,主要的文化产品,包括教育、学术、电影电视等都不同程度上受到西方文化的浸染。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复兴已到了改换思维的时候了。优秀文化继承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文化的复兴不能仅仅依赖于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繁荣稳定,更有赖于建立起基础深厚、高瞻远瞩的文化传播战略与巧妙得宜的传播策略。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对话已是大势所趋。要充分认识自身文化优势,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在全社会树立起饱含中华文明智慧与历史经验,同时又被各文化体系普遍认同的文化价值观,这才是中国文化传承、发展的精神基础。同时,传统文化的传播媒介,随着年代的演变,它的传播方式也在不断进化。从最古老的人为教授到书本记录,再到视听媒介的产生,然后是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如今又出现了手机这一新兴媒体,都是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和历程。需要我们做的是依据历史进程不断创新传播思维,开发科学有效的传播媒介和方式方法,特别是要利用好书画展、茶艺、节庆活动、文化交流年等,把文化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起来,这不仅有利于文化的发扬光大,增强传播效果,而且还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让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迸发出时代活力。
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和传播是一个国家走向富强所必不可少的内容。中国要想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必须注重增强文化竞争力与渗透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