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正在走向不确定的未来

资本主义正在走向不确定的未来

专访:意大利锡耶纳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 埃内斯托·斯克勒潘蒂

现代资本主义体系的法律中,我们可知,工人被“合法”地赋予了自由签署合同的权利,但从未被真正赋予支配自身劳动收入的生产资料所有权。所以,工人被迫“自由”地接受资本家的聘用合同,而在这一 “自由的合同”中,事实上放弃了自己在生产过程中真正的自由。由此,资本家获得了剥削工人的“合法”权力。

当前,经济全球化已全面渗透到世界经济的各个角落,但在市场资本主义主宰下,全球金融体系表现得十分不稳定,跨国资本营造出的全球帝国主义,正将世界经济拖入多轮次经济危机的恶性循环。为此,记者专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专家、意大利锡耶纳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埃内斯托·斯克勒潘蒂,请他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当代资本主义危机进行相关解读。

资本主义组织结构及其形式的演变

《中国社会科学报》:从您的学术经历我们得知,您一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那么您近期关于“马克思主义再思考”研究计划的动力是什么?

斯克勒潘蒂:1967—1968年,我参与了全球反对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社会运动,并在20世纪90年代加入了意大利重建共产党,所以我也是一名“共产党员”。经历过这些政治实践后,我逐渐意识到,马克思主义要持续地影响人们去改造世界,就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创新。我认为,可从两方面来展开重构工作。一方面,当代资本主义与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所考察的资本主义有很大不同,只有全面深入分析当今资本主义的特殊形式,才有可能把握当下资本主义的生存特征。这就是为什么我要试图阐明一个关于资本主义一般性理论的原因,即能够适于说明所有资本主义基本社会关系形式的一般性理论。另一方面,需要重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科学前提,从西方哲学的发展来看,当前流行的是分析哲学和诠释学,前者源于英美传统,后者源于欧陆传统。我现在主要致力于“马克思主义诠释学”思潮领域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再思考”,尝试从马克思的制度性个人主义方法论角度,对马克思的理论进行再思考。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150多年中,资本主义形成了一整套经济秩序演变与自我调节功能的制度安排。那么,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论述与当今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形式有何差别?

斯克勒潘蒂:马克思基于19世纪中叶英国的制度体系给出了古典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解释:私人独立经营的企业在一个具有完全竞争性的市场中运行。在《资本主义的基本社会关系形式》一书中,我以三种财产权制度(集中的私人产权、分散的私人产权、国家财产权)、四种积累支配结构(商品市场、公司控制的市场、外部科层、内部科层)的分类,对资本主义进行了综合性再考察。我们可以看出,由这一分类所形成的古典资本主义、市场导向的公司资本主义、银行导向的公司资本主义以及国家资本主义(包括分散的国家资本主义和集中的国家资本主义)四种不同形式的资本主义,具有它自身演进的历史合理性。不过,在这历史演进中,资本主义尽管通过制度结构的不断改变延续了存活期,但事实上资本主义在制度原则上并没有实现丝毫的改变。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认为,与英美市场导向的公司资本主义相比,德日银行导向的公司资本主义有很多优点,后者可以缓解或者消除短期主义行为。请您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斯克勒潘蒂:银行导向的公司资本主义,发展于二战后的德国、日本以及稍晚些的韩国。在该制度下,一些大型国有银行(德国)或银企集团(日本)或财阀集团(韩国)控制着许多工业企业,其目的并非企业价值的短期投机,而是为了长期持股,实施某种集中的统一计划。由于它们对长期盈利更感兴趣,自然重视任命企业经理、审查经理能力并监督投资项目,同时为企业发展提供所需的资金。另外,工会也参与一部分公司治理(在其中拥有共同决策权),工人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实现公司的“使命”。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会的和平,维护了劳动力成本。20多年前,包括我在内的许多观察人士都曾期待,德日银行导向的公司资本主义在一定时间之后能够取代英美市场导向的公司资本主义。因为前者能够确保更加平稳的增长、较小的收入差距以及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当时,我们并没有把20世纪80—90年代保守的新自由主义造成的结果考虑在内。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的协议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的诞生,为资本流动的完全自由化、金融市场的去管制、全能性银行的胜利,以及影子银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结果是英美市场导向的公司资本主义模式占了上风,全球金融不稳定性及社会不公平性不断增加。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规律及其归宿

《中国社会科学报》: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专家,您对于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理论是怎么看的?

斯克勒潘蒂:马克思高度评价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理论。虽然他无情地批判了这些经济理论中涉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部分,但并没有完全否定这些理论,反而汲取了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中合理的思想资源,发展了他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本点是资本主义制度,而资本主义制度就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从现代资本主义体系的法律中,我们可知,工人被“合法”地赋予了自由签署合同的权利,但从未被真正赋予支配自身劳动收入的生产资料所有权。所以,工人被迫“自由”地接受资本家的聘用合同,而在这一 “自由的合同”中,事实上放弃了自己在生产过程中真正的自由。由此,资本家获得了剥削工人的“合法”权力。

商品市场建立的优胜劣汰资源配置规则,是通过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来实施的,这种资源配置的周期性震荡最终导致了宏观经济的整体低效。在商业周期性繁荣期,货币和金融市场可发挥内生性调节作用,不断为资本投资提供流动性,进行扩大再生产,实现资本积累,但同时为金融危机和信贷紧缩创造条件,造成投资覆灭,即马克思所说的“钱荒”。

作为最先预言经济全球化的经济学家,马克思认为,资本有向海外扩张的内在倾向,最终将形成统一的“世界市场”。而全球范围的资本积累最显著的结果之一,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工人日益增加的相对贫困”。财富和收入集中在越来越富有的资本家和投机者手中,尽管工人工资的绝对量在增加,但相对于巨大的利润,工人工资收入还是在下降。这正是全球化以来在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所发生的事实。

资本主义作为由历史发展所决定的生产方式,取代了建立在奴隶制和农奴制基础上的古老经济形态,并且在人类的经济福利和公民权利方面实现了巨大进步,但这种进步不是永恒的。资本主义制度也造成了自身发展的低效、压迫和不平等。因此,它注定要被更先进的社会发展形态和生产方式所取代,即马克思所说的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而实现这一变革的行动者便是世界无产阶级。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