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分是“政策致贫”?
学者认为,“回波效应”在河北出现,有自然条件、积贫积弱等“先天因素”。
另一方面,“政策致贫”的“后天”因素也不可小觑。作为京、津两座特大城市的水源地,河北张家口、承德地区的开发不得不受限制。
中国青年报记者查询《北京市水务局2013工作总结》,2013年,北京利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河北应急调水4亿立方米,约是北京全年用水量的九分之一。此外,为北京两座水库“集中输水”的8000余万立方米,也是河北、山西两省的“功劳”。
而这一“供水”定位,还会在“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深化。
今年4月3日,京冀两地水务部门开会决定,要“争取扩大南水北调中线调水规模,加强沿线大型水库联合调度,共同研究北京周边县市水资源保障方案”。
与此相对的,是“否决污染环境的工业大项目”,在水源地的决策中频频出现。
以国家级贫困县——张家口市赤城县为例,该县税务局在总结2013年工作时表示:“由于治理环境污染,导致20多家铁矿企业停产,减收税款3900多万元。”
这一项,约占该县全年税收总额的6.48%。
在竹立家看来,尽管北京已经出台了对周边贫困地区的补偿机制,但“还应继续加大力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布则认为,补偿机制的提出,仍是以“保障北京”为重的。
“通过市场化的机制来谋求共同发展,才是解决京津冀‘回波效应’的关键。”李布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
他建议,河北为北京提供的水资源,可以探讨“实行定价”,“以市场化的操作实现交易”。对大气排放物,则可以考虑建立统一的颗粒物排放监测、处罚体系,“对超出规定的排放地,予以罚款”。
李布认为,“由农业到工业再到第三产业”的发展过程,并不完全适合面临转型的河北“水源地”。
“基于保护水源的特殊使命,工业发展始终在这一地区受到限制。”他建议,“环首都贫困带”的一些城市可以发展服务业。
“这类产业中,许多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有助于当地解决就业问题。而对北京来说,将聚集较多人口的城市功能分散出去,也能较好地‘减负’。”李布说。
让一体化的红利惠及中小城市
在王振宇看来,打破北京现有的城市功能,成为解决京津冀地区“回波效应”的关键。
“新的一体化过程中,应对北京和周边省市重新定位,进行全盘规划。一体化就是为了更好地打破限制,实现机会均等。”王振宇说。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李国平判断,北京向河北转移的企事业单位,“更多会是增量”,“存量动起来不容易”。
他建议:“在新的城市功能增加方面,应该严格控制北京五环以内城市中心区的发展和配置,向远郊和河北、天津的区县发展。”
王振宇强调,如果在一体化中想实现利益公平分配,应更多借助市场的作用。
这位曾任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的学者认为,在实行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机制的背景下,三方合作,还需要找到共同利益的切入点。“一体化不是政府强行分配资源,而是去建立区域之间的利益交换机制,用市场来提高资源分配的效率。”
在河北省人民政府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产业结构调整是2014年的重头戏。《报告》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河北省必须过的一道坎儿,“做到有增有减、有上有下、有进有退”。
在李布看来,京津冀地区的高耗能产业,正面临一次“大型的”产业结构调整。“在这过程中,河北自身应该选好发展方向。”
“在这个过程中,容易被忽视的是河北的中小城市。有人认为,发展必须要上大项目,其实并非如此。”
“一体化以后,拉动河北的城镇化,产业可以分散在中小城镇,使资源的消耗不至于过度集中。如果经济发展带来的是持续的雾霾肆虐,无论怎样‘一体化’,都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李布说。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冯奎也认为,应该让“一体化”的红利,更多惠及中小城市。
“当各个地方政府急于出政绩时,往往会堆砌资源、攫取资源,堆出一个大城市。如果按这样的路走,一体化给河北中小城市带来的红利,不能完全得到落实。一两个特大城市、大城市发展起来了,大量中小城市仍然没有机会,农村问题也没有解决,城乡一体化的矛盾仍然很突出。”冯奎说。
不能发展重工业大项目,中小城市的发展靠啥?
冯奎给出了建议:“在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基础上,树立特色中小城市发展的道路。可考虑导入特色产业、小微型产业,逐步发挥中小城市重点镇的辐射力,解决农村赤贫带的问题。”
(记者 庄庆鸿 实习生 孙悦 杨伯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