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源流

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源流

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研究并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是必要的。这里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儒家经书所宣扬的“人学”,使中国人很早就对本民族的文化有了认同

史学界有的同行认为,“封建社会”一词不确切,建议改为“地主社会”或“中国传统社会”等。我的浅见是:从严复、梁启超开始用“封建社会”来指称中国历史上的中古时代,至今已有百年历史。用这个词并不是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开始的。大家在使用中没有发生过把秦、汉以后的中国中古时期社会和西周时的“封邦建国”混同起来,也没有简单地套用西欧中世纪领主制。因此,在没有更好的学科术语出现以前,不要轻易否定“封建社会”这个大家已经是耳熟能详的概念。

中国封建社会没有形成像欧洲中世纪那样的宗教黑暗时代,从西汉武帝开始,儒家的经学便成为主流的文化形态和意识形态。我们从历史上可以看到,皇权统治以经学为武器,而民间也以经学作为维系社会的价值准则。历代的官方版刻经籍、社会启蒙读本、民间乡约村规,在思想观念上都同儒家经学有关。由于社会演进的广泛需要,经学不断扩大。西汉时有“五经”,东汉时成为“七经”,唐朝为“九经”,到宋代成为“十三经”。为什么儒家经学有这么广泛的社会文化作用?

从儒家经学中可以看到,它维护当时社会尊卑贵贱的分野,同时又仔细地论说由孔子开启的,以探讨“人”为中心的所谓“人学”;在社会尊卑贵贱中找到一些共同点,求同存异,以促进社会稳定。儒家经书所宣称的“人学”,从个人的道德修养、立身处世,到社会责任、实现理想、甚至如何调节个人的喜怒哀乐,都有所论述,虽有糟粕,但其中所体现的包容性、伦理性、普遍性,使它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适用的百科全书,中国人很早就对本民族的文化有了认同。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一书中有很生动的说明。他说,从儒家经书的《三礼》中可以看到,“中国士人不管来自何方都有一个共同的文化”,“无论在哪里,‘礼’是一样的”;“对中国人来说,文化是宇宙性的(按:指普遍性),所谓乡俗、风情和方言只代表某一地区”。也就是说,在中国,不管风俗和方言如何不同,所有中国人在“礼”的层次上是认同的,由此就有了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这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儒家经书在今天仍然值得研究,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当然,并不仅仅是儒学,我国古代的“百家之学”,特别是道家学说,也有它自身的价值观。正因为如此,在21世纪中华民族复兴的背景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