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兵:开好民主生活会 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上)(4)

刘志兵:开好民主生活会 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上)(4)

主持人:为什么现在变得锈迹斑斑了,为什么会生锈?

刘志兵:很简单,就是不经常用了,你不用肯定要生锈的,我们这个批评和自我批评为什么不常用呢?这里面有一些文化的原因,有一些制度的原因,有一些现实的原因,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这个地方概括一下,简单说可能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方面,认识上还存在着一些偏差,存在思想顾虑。我说有六大顾虑:

第一个顾虑,顾虑开展批评会,影响团结,把批评和团结对立起来。为什么这么讲呢?我们这个党是非常讲团队的,我们是一个革命的政治集团,团结统一是我们有力量的表现,但是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如果把这个问题理解偏了,说我要搞批评是不是影响团结啊?是不是爱提意见?

主持人:就是搞斗争、搞分裂。

刘志兵:对,你有这种担心,所以就不敢提出批评来。有一个领导到下面去考察班子的时候就问班子成员说某某同志怎么样,班子说这个人还行,就是爱提点小意见,不太好相处,一下子影响就很大了。

第二个顾虑,顾虑把开展批评当成一种,不讲政治,把这个批评跟服从、跟讲政治对立起来。我们党也强调,要讲政治的,强调一定要服从,但是这种服从不是盲目的服从,是一种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服从。如果发现周围的同志或者领导如果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我们应该从党性原则基础上指出来,而不能盲目的服从。

给你讲一个故事,有一次我们组织一个公共关系课,双方讨论一个中外军队在管理上存在的一些优缺点比较的时候,这时候正方突然站起来一个学员来质问这个反方,说你们讲我们军队存在问题,你们是不是说我们军队一片黑暗,是不是说我们党的领导出了问题了呢?一个大帽子扣下去,对方鸦雀无声,所以这种问题要尽量避免出现。

第三个顾虑,把批评看作斗争哲学,把批评和整人划了一个等号。由于在历史上我们有一些左倾的错误,特别是像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大家一说批评是不是回到文化大革命无情批评打击的时代,所以现在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阶段,我不批评了,免得你说我整人。

第四个顾虑,担心批评可能打击人的工作积极性,把批评和表扬对立起来。这个实际上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大家确实希望要多表扬,心理学上有一个测试,当人受到批评的时候,无论他生理上、心理上都是受变化的,这个用科学仪器能够测试出来的。比如说在生理上,会发现心跳加速、血压升高、浑身肌肉紧张,在心理上就有一种条件反射,马上把人持一种排斥的态度,你要批评我是不是对我形成伤害呢。

主持人:有一种防御性。

刘志兵:这是一种人的本能的反应。正是因为人有这种本能的反应,所以我们要强调,你一定要正确对待批评和自我批评,不能把它看作是攻击你,把批评和表扬绝对的割裂开来。

第五个顾虑,担心影响领导的威信,把帮助领导跟这个问题和树立领导权威对立起来。这个问题也需要我们要重视起来,现在很多人都喜欢讲自己的过五关斩六将,不愿意讲自己的走麦城,有的领导说我要出了问题悄悄改正就好了,为什么说出来呢?说出来会不会影响我的威信。这个问题历史上延安整风时期的时候就有,所以那时候陈云就说了,他说靠上级发给你一个威信,靠招牌来建立威信,都是靠不住的,威信是建立在正确的军事智慧和平时工作上面的,进行自我批评,克服了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只会使你的指挥更正确、工作做的更好,因而你的威信就会更高。他的认识是非常到位的。

第六个顾虑,担心批评会受到打击报复,把个人利益和党的利益对立起来了。应该说你批评会不会受到打击报复呢?这个问题可能会有,但是分两个问题看,如果对方这个人确实党性很强,认识到这个问题,不会对你进行打击报复。如果这个人党性不强,对你进行打击报复,正说明批评对了,对方需要改正,他的党性有问题,我们一定要帮着他把这个问题改过来。当然要处理好这个问题还要从我们组织角度来看,要解决好对批评者保护的问题,不要让他因为受到打击报复而影响到他的批评的积极性。

这是讲的这六个顾虑。

主持人:其他那三方面都是哪些?

刘志兵:其他的我们还可以讲一下。比如说从文化和价值观上来讲,应该说价值观他是影响人的一切思想和行动的一个根本的原因。我们说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根本动力在哪里呢?那就是在价值观。我们共产党员的价值观在哪里呢?共产党员的价值观就在于,你始终站在党和人民利益的立场之上,确立那么一种价值观,把屁股坐在党和人民的利益中来,主动的为党和人民干事,你如果犯了错误就很乐意别人提出来,但是你如果把屁股坐偏了,坐到个人利益一边,别人当给你提出批评的时候,你一定会从自身利益出发来拒绝这么一种别人提出的批评。

在封建社会也存在一个批评,但是为什么封建社会批评开展不起来呢?根本的就是价值观的原因。我们知道,封建社会是家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整个国家都是你这个皇帝的。

主持人:君主。

刘志兵:对,都是君主的,皇帝、君主既然这个都是我的,他也想把这个国家治理好,他也想听大家的意见,改正自己的错误,把政策做的更好一些。所以古代也对这方面有一些认识。像在周朝的时候有一个召公,他就给周厉王提意见,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古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就是说,你治理老百姓是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角度看的,就跟治水一样,要有疏导,不要堵,堵了一旦溃坝以后是非常可怕的。

春秋战国的时候有一个乡校,那个时候的乡校既是一个学校,同时也是人民聚在一起游戏,议论朝政、议论政治聊天的活动场所,很多人在乡校里面谈论国王、皇帝的得失,这时候有人建议就说你要把这个乡校毁掉,不要让人在这里提意见了,他说我为什么要回呢?大家在那个地方讨论,讨论对的我就听一下,讨论的不对我就引以为戒了,多好的事情啊,他对这个问题就认识到了。

但是这个问题虽然在封建社会对这个问题认识的非常到位,而且还成立了一些制度,这让我想起了天安门前有一个华表,这个华表的来历就与批评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在古代的时候,当然那时候的通信没有这么发达,君主就让人在人多的道路两旁树起一个木桩来,如果百姓有什么意见、建议的话就刻在这个木桩上,然后他就定期的找人把木桩拿回去,听听群众有什么意见,时间长了就延续成为华表,国家的象征,他们讨论朝政嘛,这就是华表的来历。可以说在古代皇帝对听取批评也采取了一些方式方法,但是我们要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当讨论这个问题要是影响到他的统治根基的时候就不再听你这个批评了。

像隋炀帝,大家知道隋炀帝是暴君,他就说过一句话,他说“有谏我者,当时不杀,日后必报”,你给我提意见影响我的威信、影响我的根基,现在我留着你,日后一定要报。

责任编辑:姜波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