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到底开啥会,占了三公经费的一半?(3)

【案例】到底开啥会,占了三公经费的一半?(3)

是什么让一年的会议费高达千万?

看着这巨大的数额,实在让人无法相信每天究竟都开了什么会,都有多少人参加会议,能够让一个区的会议费达到一年2800万元,一天基本上消费都是11万元呢,是不是所有的工作人员每天都在应付大大小小各种会议,那其他的工作又是怎么完成的呢,这些问题不禁萦绕在笔者的脑海。

缩减“三公”经费,是国家的倡导的政策。所谓三公经费是指政府部门公务出国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用三项,而很多部门为了在这些数据上做手脚,玩文字游戏,当令的将会议费作为三公经费之外的费用来开销,并且公布于众,这就是某些政府部门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做法。

文山会海,这是很多政府部门的工作状态,由于了解这种情况,去年国务院正式出台八项规定,明令禁止缩减文山会海,可开可不开的会议一律不开,可发可不发的文件一律不发,这就是从某一方面缩减三公经费的做法,也是希望更多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去踏实的做实事,而不的用一个会议去解决该解决的事,也不是一个文件的下发就表明事情已经完成,但是为什么在种种规章条例的约束下,还是有地方出现这种会海呢,并且会议费用大的令人目瞪口呆,不知道说什么好呢?细看问题不难发现,原因就是目前的会议费是相对比较好报销的费用,所以很多部门就利用政策的漏洞,让各种“打包”“夹私”的各种费用都列支为会议费进行报销。

针对这些原因,笔者认为要刹住会风,缩减开支还需从这几方面入手:一是要将“三公”经费细化,细化到不能钻空子,不能玩文字游戏方面,建立健全“三公”经费开销制度;二是会议费的报销不能仅仅凭一个文件,各地必须要有明确的报销标准和报销方式,不能将会议费模糊,出现各种“打包”“夹私”的行为;三是切实减少会议的召开,能不开的会议尽量不开,要区分会议与培训会的标准,也尽量减少政府部门的各种培训会,能不召开的培训会尽量不召开。

“三公”经费的公开就是要让群众对政府部门的“三公”费用进行监督,如果失去了群众监督的效力,“三公”经费的公布将毫无意义。

“天价会议费”缘何只有更高没有最高?

近年来,随着各个部门三公经费的公开,“天价会议费”现象越来越汹涌地挑战着大众的接受底线。这些“只有更高没有最高”的“天价会议费”难免会让公众提出一连串的疑问。由于大多数只提供了一个笼统的数字和去向,并没有明细,公众很有兴趣较较真,搞明白如此高额的会议经费究竟花到了什么地方?

如果每年按照250个工作日计算,那就是平均每天开会要花11.4万元;就算除以整年365天,也要花7.8万元一天,这样的天文数字到底是要开星际会议还是宇宙性会议?就算是除去住宿费,于情于理,这样的数据让老百姓不想怀疑会议费被滥用都难。况且,其中11个部门会议费预算为零,尚有1600多万元未作说明。

会议费“欲与天公试比高”,说到底还是某些地方对顶风违纪、阳奉阴违抱有侥幸心理。既然已经有勇气来“晒”三公经费,那么,政府就不能自说自话、含糊自辩、得过且过。必须公开全年的会议名称、会议内容、会议时间、会议地点、参会人数、花费明细等向纳税人报告。作为一个权威的政府部门,拿出这样的核心信息应非难事。在舆情预期“高涨”的情况下,还得需要纪检部门介介入、查查清,将藏在“天价会议费”背后的问题查个底朝天,看看哪些环节走了“跑偏”的歪路,及时给他们“亮亮灯”,帮助他们“指指道”。以权威调查回应社会关切。这一过程中,如果发现存在超标准接待等问题,纪委当进一步问责。

2850万天价会议费“悬案”只是当下会议乱象的一个缩影。文山会海、公款吃喝、铺张浪费,一度成风。而随着“八项规定”的落实,会议乱象受到极大遏制。但是仍然有些人对中央的规定视而不见,对上级的要求充耳不闻,若要给“天价会议费”贴上“催命符”,彻底破除天价会议费“只有更高没有最高”的乱象,还得需要把明细拉出来晒晒,暴露在阳光下,杀杀菌,消消毒,治治病,让每一笔公款的开销都在百姓的监督下规范运行。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