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申遗成功 韩国端午申遗刺激国人(2)

端午申遗成功 韩国端午申遗刺激国人(2)

四地代表中国端午习俗

正是这种误解,将中国端午节推进申遗之路。

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端午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单,而湖北省被定为申遗代表。

两年后的2008年10月,受文化部委托,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申报表和相关材料,为端午节申请世界非遗。

申遗共有4部分组成: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和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申报材料由三省四地联合打包完成。

在江清和看来,选择这四地,综合起来几乎涵盖了中国端午节习俗的所有活动。

秭归是屈原故里,而屈原是端午节的重要意象,传播最广;西塞神舟会则最原始、保留最完整;湖南汨罗则是屈原投江之地;江苏苏州端午主要祭奠的对象是伍子胥。

“各地都有特色,都是典型。”江清和说。

规则改变或推端午一把

准备充分,但一切仍然未知。

江清和介绍,虽然中国端午节进入申遗之列,但因为当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申遗每两年一次,每个国家每次只允许申报一个项目。与端午节同时申遗的,共有30多项项目。这意味着,项目间存在竞争。

这样,为保护更重要的项目入选,2008年文化部召开的世界申遗第一次会议上,中国端午节只排在备选之列。

“内部基本上商定了哪些项目申遗。”江清和说,他和同事并未抱太大希望,“感觉可能性不大”。

“老实说,我心里也没底。”今年端午节,面对媒体端午节申遗成功有多大把握的提问时,兼任湖北省群众艺术馆馆长的江清和如此作答。

但连江清和至今都没有闹明白,备选的中国端午节,关键时刻从第二梯队跻身重要项目,成功申遗。

“来得太快,非常快,我们甚至刚开始时没有适应。”江清和认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后来改变规定,“竟然不再限制申遗数量,太好了。”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