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而国有企业改革是其核心之一。随着国企改革逐步迈入深水区,“分类改革”甚至“一企一策”成为新一轮改革的关键词,引起广泛关注,但具体如何区分对待,相关政策仍未完全落地。半月谈记者梳理国企改革脉络后发现,从行业类别、体制背景与央地关系三个维度透视错综复杂的国企格局,对分类改革治理有积极意义。
垄断型与竞争型:区别对待,分类推进
作为较早推出国企改革方案的省市,上海市出台的《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将国有企业分为三类:“竞争类国企”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功能类国企”以完成战略任务或重大专项任务为主要目标;“公共服务类国企”以确保城市稳定运行、实现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并引入社会评价。
这个思路在其他省份也得到印证。近日,湖南省委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也将国有企业按公益、功能、竞争三个类别。
作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指明的深化国企改革的主要方向,混合所有制改革成为此轮改革的关键词。据湖南省国资委负责人介绍,公益类企业以实现公共政策性目标为主,主要是重要民生领域企业,因此保持国有独资或国有绝对控股。
对于分布在制造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领域的竞争类国有企业,将按照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要求进行开放,实施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此外,在完成股份制改造的基础上,培育其上市,到2020年国有资产证券化率达到80%。
相对于竞争类国企,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垄断型国企是否推行混合所有制,如何推行混合所有制似乎更难决策。
不久前中石化宣布启动一项议案,称将对中国石化油品销售业务板块进行重组,同时引入社会和民营资本参股,实现混合所有制经营。
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季晓南表示,中央一再强调涉及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国资要保证百分之百或者是绝对控股;一般的竞争性领域、支柱型产业相对控股就可以。
“我个人认为,成品油销售并不涉及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问题,而是民生,即油品的质量和保障问题,不必国有绝对控股。”季晓南说。
业内人士表示,垄断性国企的部分业务应实行有限竞争,在国有体制下进行市场化改革,形成平等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引入混合所有制。
国资委商业科技质量中心主任卫祥云强调,垄断性行业国企改革的意义更加重大。引入民营资本,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毛利率、改善盈利,最终对企业评估的价值就会发生改变。这将有望带动包括石化、水电和通信、金融等领域的上市国企的资产价值向上重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