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要有“视天下为己任”的胸襟和底气

担当要有“视天下为己任”的胸襟和底气

——读刘云山同志《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有感

作者:民盟盟员、全国青联委员 邵楠

明末清初,云南出了个和尚叫“担当”。此人在当时文坛上被誉为“诗书画三绝滇中第一”。担当和尚俗家姓唐名泰,字大来,法名普荷,担当是他的号。他早年家境富足,因游历中原之时,看到百姓生活无着、卖儿卖女的惨状,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回到云南参与了云南土司倒清云南统治者沐天波的活动,后兵败出家。至于为何自号“担当”,我们今天已经无法对证古人,只好从他的诗作中猜个大概。“百蛮洗甲星俱动,万马投鞭月不流。莫道两关终外域,旌旗千古指神州。”可见这位身在禅林,心在社稷的僧人,还是把“担当”两字刻在了心里。这与同时期远在江西的另一位一代名僧——“八大山人”朱耷,可谓遥相辉映。

在日本,人民称各部的部长为“担当相”,即负责人,更好地诠释了“担当”的准确定义。可见古今中外,“担当”一词都指承担并负责任,除此之外,别无他解。

生活中也有很多担当的例子,作为成年人,赡养老人、抚育子女,是你的担当;作为医生,救死扶伤是你的担当;作为农民,辛勤耕耘是你的担当;作为职业经理,回报股东是你的担当;作为军人,保家卫国是你的担当;作为公务员,恪尽职守、勤勉尽责更是你的担当。

机关里,体制内,人们早已习惯了“朝九晚五”的生活,并且把这作为一种优待所津津乐道。自然而然,行为与思想也就高度统一。时间久了,人头熟了,习惯了按部就班的工作准则,“一切按照规定程序”、“有无领导批示”成为应付一切困难问题的法宝。即使看到领导批示,还要认真研究一下,“同意”后面是句号还是感叹号?只要有他人担当,我便万事大吉。呜呼哀哉!如此工作,何来突破?何来创新!!“分内之事”的确是头等大事,但绝对不是唯一大事。诚然,目前的干部考核体系有诱导大家如此行事的嫌疑,不做不错,多做多错,做事之前先想如何逃避责任,已经成为很多人的惯性思维。可如此行事,“破题”二字又作何解,难道这二字是专门写给领导的,只待他们破了题,担了责,我们只需照抄答案便是?照此推断,全中国的事情,只需交给总书记和总理两人就可以了。

妄且不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范仲淹,担当不是领导干部的专利,我只想棒喝一声——国之兴亡,匹夫有责!从历史数据看,今天的公务员与公民比例已经达到历史的峰值,人数上去了,服务意识下来了。这是为什么?因为我们思想生了锈,精神缺了钙,把人民群众的疾苦安危放在了若干“要务”之后,把位子、票子放在了前头。好吧,“有为才有位”,请拿出你的担当,拿出你作为普通国民的良心和责任,对得起纳税人给你的工资,对得起党和人民给你的位子,做一个有担当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坐稳你的位子!

担当既是一个名词,更是一个动词, 指勇于承担并敢于负责任。工作中,我们难免会碰到本部门、本岗位职责以外的事情,于是“做好本职工作”成了推诿的好借口。担当不仅需要勇气,更需有“视天下为己任”的胸襟和底气。主动作为、为群众解决困难,绝不是多管闲事,恰恰证明了你是一个有自信、有魄力、有能力的干部。多做一些事情,多拍一些板,难免会得罪一些人,丢一些票。这不要紧,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要出于公心,你为人民做了什么,人民都会记得,组织上也不会熟视无睹。当然,担当也要有底气,行得正,坐得直,“心底无私天地宽”自然会成为你敢于向一切不合理、不正常现象叫板的“护身符”。

近期,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干部作风有了明显改变,这是好的现象。只有坚持政府职能转变,把为人民服务摆在首位,把群众的需要放在心上,把“担当”二字刻在脑海,才能逐步改善干群关系,才能将优良作风延续下去,才能使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万古长青。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