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流浪孩子“墙洞安家”的无奈(4)

【案例】流浪孩子“墙洞安家”的无奈(4)

【启示与思考】

社会上每天都在发生很多无奈的事,不论是在城市地井中长年累月生存的弱势群体,还是遍布大街小巷的乞讨人,再到刚刚被沈阳火车站封洞赶跑的“三名流浪儿”,在人们一味同情这些儿童遭遇的同时,更多的想起的是孩子父母亲人的冷恨,更多想到的是火车站方的无情,唯独没有想到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链接的缺痕,各扫门前雪的场景再次浮现,公说公理、婆说婆理,所做的一切无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破除窘状,须为这些部门自身责任加码。

涉事火车站表示“不知道孩子们去哪儿了”;派出所民警则表示从未介入,且发出感叹:“能怎么办呢?这样的流浪儿太多了。”说这样的话,应该为他们感到脸红,如果是仅仅是从个人角度出发,相信他们也愿意更多的让人道占据主要地位,去尽绵薄之力帮助这些受难儿童。然而,如果是单位呢,一把手不说话,谁敢发言?办不成事,岂不成了人人眼中的怪物?

随着媒体曝光的发酵,此事远远没有结束,就算是火车站方重新撤了铁丝网,又能怎样?撇下火车站排风口环境的风险不提,就说这样的狭隘空间里究竟能够住得下几个流浪人?“这样的流浪儿很多”,的确不少,这样的大环境下,一个部门的力量多么的渺小,长痛不如短痛,只能以落骂名封洞了之,最少不会出现诸如贵州毕节五名男童为取暖死在垃圾箱内的事件,如果那样,追究责任可就不好玩了。

是的,这样的流浪儿很多,但这不是可以不作为的理由。如果事情曝光后,当地除了封洞再不管事,那顶多是避免问题“在墙洞集结”,而非解决了问题,它非但不能遮羞,反而会更增污点。

拿“穴居男孩”事件而言,救济显然应优于封洞,而要救济,最根本的法子自然是补全救助制度的缺漏,织好织密面向弱者的保障网;如果说,对所有弱者保障难一蹴而就,至少对已发现的流浪儿个体予以保障,给他们一个庇身之所而非封完了事,不难。

封洞的根本在于利益的取舍,关乎自己个人的利益,只能两两相权取其轻,宁落骂名不动功名,谁能说的了有错?办事的方法千千万,在此,也应追问,偌大的一个沈阳市,收容站救济所不会没有吧,火车站方为何就不能搭把手把这些孩子送回这里,至少这些孩子的生命无伤。在各扫门前雪的场景中,这些部门之间缺乏一种互动,缺乏一种向前看人道的精神,期待这次事件之后,收容救济制度渐渐完善起来,至少不会再出现这样的部门推诿、冷漠。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