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流浪孩子“墙洞安家”的无奈(3)

【案例】流浪孩子“墙洞安家”的无奈(3)

“洞居孩子”的心声需认真倾听

救助流浪孩子是政府责任的体现,但个别地方在救助工作中的“头脑简单”却让人哭笑不得。把排风洞用金属护栏一封,孩子们就只得告别“洞居生活”,但救助效果如何?结果不言而喻。还记得2012年底,贵州毕节市发生5名流浪少年闷死垃圾箱的事情之后,为了不让孩子再钻进垃圾箱里避寒,他们的做法是:在所有垃圾箱喷上“严禁人畜入内,违者责任自负”12个大字警示语。

和四川凉山非法打工的未成年人的遭遇一样,沈阳洞居孩子被媒体曝光后也失去了栖身之所,有人迁怒于媒体的曝光和关注,但这背后真正该脸红的恐怕不是媒体。封洞后,当地有关部门没有给孩子们安置好下一个去处,“洞居孩子”又不得不开始新的流浪,其境况或许比洞居还要糟糕。有关部门如此对待流浪孩子,说轻点是懒政不作为,说重点就是缺乏为民服务的责任感。

沈阳市有关部门的关注点在于逼走流浪孩子,避免他们继续展现城市形象的“阴暗面”;而流浪孩子关注的如何能够无拘无束地过上普通人的生活。在排风洞加装栅栏,政府或许可以眼不见为净,但对改善流浪孩子的生活条件却丝毫没有益处。如果政府真正关心弱势群体,应当切实走进这些流浪孩子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想法和诉求,而不是简单地封堵他们的栖身之所。事实上,三个孩子中有两个都已经接近成年人,他们并非没有自己的诉求,大个儿想“出海跑船”,或者“等满了18岁就去当兵”,黄毛儿则想“当保安”。很显然,简单粗暴的“封洞思维”不但会在现实中给流浪孩子造成不便,对他们原本缺乏家庭慰藉的心灵造成第二次伤害,让他们在心里形成一种隔阂和对立情绪,继而对社会产生更多排斥感。

针对流浪孩子的救助保护是一项繁复的工作,既要付出大量人力物力,更需制度和法律的保驾护航。然而,透过三名流浪孩子的遭遇,当下救助机制的短板也暴露无遗。一者,救助方式倾向程式化。救助机构对待流浪孩童往往就是联系其家人或户籍所在地政府,通知他们来接儿童回去等。然而很多流浪孩子之所以流浪,就在于家庭关系或缺失、或冷淡、或紧张,洞居孩子中年龄最小的小宁,被民警送回了家,但没过多久他再次离家出走。

二者,社区干预机制乏力。三个流浪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残缺不全的家庭,值得追问的是,在单亲家庭亟需外力矫治,育儿能力低下的家庭渴盼外援的时候,在孩子们外出流浪念头增长的过程中,社区组织是否有所作为?毋庸讳言,社区干预机制作为防止儿童流浪的第一道防线,在很多地方往往形同虚设。

多让一个孩子得到救助,社会或许就能少一份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三名流浪孩子的遭遇无疑是一面镜子,而需要好好照一照的,绝不只是沈阳市的有关部门。

洞居流浪儿明天在哪里

沈阳北站一处墙面上的排风洞,曾经是“流浪儿之家”。以前,有3个孩子在这里放上被褥和瓶瓶罐罐,居住休息,挡风遮雨。

随着媒体关注,洞居流浪儿的童年生态被展现在公众面前。到5月8日,这个排风洞口被细密的钢丝网封堵,那些孩子不知去向。这是个惯常结局。一单充满悲情的新闻完成了,安全漏洞被及时堵住了,洞居流浪儿不会再影响车站形象了。问题是,欢喜的只是别人,那些孩子什么都没有改变。而且到现在,依然没有三个孩子被安置、哪怕是去向何处的消息。当地一名民警叹气说,“能怎么办呢?这样的流浪儿太多了”。这不免让人猜想,洞居流浪儿并未得到安置,他们只是在另一个角落继续流浪。

那么,洞居流浪儿有没有明天?谁又为他们的明天负责?其实,不止是他们,在这个社会不知名的角落,还生活着很多流浪儿。他们的人生多半不被发现,偶尔出现在公众视野,也很快再度消失,留下去向不明的悬念,甚至让人看到更大的悲情。

比如,贵州省毕节市,曾有5名流浪儿童,在一个垃圾箱里生火取暖,不幸一氧化碳中毒身亡。只不过,一次次的悲情、震惊,并没有改变流浪儿的苦难人生。原因在于,那些针对流浪儿的临时性救助手段,不可能真正改变现实,给流浪儿可期待的未来。

每一次流浪儿悲剧都提醒我们,不能再重复媒体关注、表达悲情、单位应付、政府推托的固有模式,而应该真正搭建一个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而现实是,在救助流浪儿问题上,从民间社会到政府部门,存在太多的断裂地带。为什么每次曝出流浪儿问题后,相关部门和单位总是会相互推诿,说到底,还是因为权责不明。救助流浪儿可能会涉及民政、财政、卫生、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等太多部门,如何让这些部门各司其职,主动和其他部门对接,必须通过明确的制度安排,予以约束规范。

救助流浪儿,也需要民间社会发力。一个不断壮大的民间社会,不能一次次停留在表达悲情的层面,而应有所行动。从这个意义讲,政府部门也应该懂得及时出让权力,给予民间社会更大的自由空间,来释放民间社会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救助的能力。

告别洞居的流浪儿人生不应更加悲情,他们不应该走进更多的危险地带,因为他们的人生已经被社会深刻打量过。接下来,应该让民间社会与政府部门共同发力,让流浪儿也有明天。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