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前夕,市中区陡沟中海希望小学的孩子们搬进了崭新的校园。孩子们舒展着双臂奔跑,笑靥如花。而就在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
两年的时间里,中海集团投入1200万元,陡沟村提供40亩土地,新建了宽敞、大气的教学楼;市中区委、区政府投入近2000万元,修建了教育设施齐全的操场;区教育局把经十一路小学与陡沟小学组建为经十一路教育集团,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城郊的孩子们实现了在家门口上“名校”的愿望。
如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市中教育系统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紧紧围绕教师、家长和学生3个服务主体,坚持追求教师的职业幸福,追求家长的理念认同,追求学生的成长规律,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他们还在全市率先启动集团化办学模式,不断扩大优质教育的覆盖面。截至目前,全区教育集团已达到20个,优质教育覆盖率80%以上。
追求教师的职业幸福
教育是“树”,教师是“根”,根系强大才能枝繁叶茂
让教师队伍充满生机和活力,找到职业幸福感,是市中教育质量提升的核心内驱力。
怎样才能实现教师的职业幸福?市中区教育局出台严令,给一线教师“减负”,减少会议、检查、考核等“副业”的工作量,让他们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现在,开会少了、检查少了,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教书育人。”一位小学教师告诉记者,现在学校没有特殊事情再也不随便开会了。
为教师“减负”,仅仅是市中教育追求教师职业路线迈出的第一步。名校带动、名师引领,则是他们打造强大“根系”的一把“利器”。启动集团化办学模式后,市中教育积极发挥名校长、名师的引领作用,大力开展教师交流和合作,不断扩大全区的名师队伍,带动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让教师在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中获得职业幸福感。
今年,他们启动了全区教师健康工程,为教师“减压”,让教师身心愉悦地工作。经五路小学成立了“幸福经五”教职工健身俱乐部,包含足球、太极拳、毽球等9个健身俱乐部,教师参与率达95%以上。
追求家长的理念认同
教育是“树”,家长是“干”,枝干畅通才能输送根的营养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长与学校、家长与教师的通力合作。合作的基础,在市中教育人的眼里,就是教育理念的认同。
如何才能形成家校之间的理念认同?市中教育的法宝就是“开门办学”——— 纬二路小学的妈妈俱乐部、舜耕小学的爸爸俱乐部……一个个畅通无阻的家校沟通桥梁,让家庭成为学校坚定的“同盟军”。
经五路小学把家长请进课堂,课上和孩子一起读书,课下谈感受、说意见。“我们就是要让家长真切感受到,自己也是教育的主体。只有走近孩子,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才能更好地实现学校教育的延伸。”校长阎莉说。
开门办学,直接“接轨”家长的教育需求,家长进校园、教师家访等形式不仅强化了教育与家庭的联系,还巩固了共同的教育理念。慢慢地,外界对教育的误解少了,教育发展的阻力小了,家长对教育的满意度大大提高了。
开门办学让市中教育人尝到了甜头。区教育局一位负责人表示,将继续以开放的姿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引导家长关注教育、理解学校、支持教师,为市中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蓄积动能。
追求学生的成长规律
教育是“树”,学生却不是“果”,是未来的参天大树
“教育的本真是教学生如何成长为一棵树,但现在有不少人却只关注那一个‘果’”,市中区教育局负责人对记者说,“果”的教育是没有灵性的,带有急功近利的意味。而“树”的教育是要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让孩子经历最美好的生命体验。
为此,市中教育提出,通过素质教育培养“身心两健、气质独特”的公民,为学生的未来负责。他们把素质教育具体化,让每一所学校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育贤小学将素质教育概括为6个字——— 一本书、一根绳,“我们就是让所有学生都喜欢上阅读、都会跳绳,让他们健康成长。”校长张立说。
现在,市中区的每一所学校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朗朗的读书声、爽朗的笑声、操场上的呐喊声,构成了一幅和谐的市中校园画卷。“构建和谐社会,最高的境界就是达到个人的身心和谐。培养孩子,就要从这些方面入手。我们要淡化精英教育,注重每一个孩子的特质,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成长的路径。今后,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把办学引导到这个方向上来,打造市中区‘一校一品’、百花齐放的生动格局。”这位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