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央电视台有一段公益广告,大家一定很熟悉,广告片里,中年的儿子带着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亲去饭馆吃饭,看到父亲用手抓起剩下的饺子就往口袋里装的时候,儿子大声制止。父亲看着他说:“我儿子最爱吃饺子,我要带回去给他吃”。紧接着,暗下来的屏幕上出现了两行字:“他们也许什么都将忘记,但唯独不会忘记爱你”。这部广告之所以能够引发全社会的共鸣,就在于反映了一个大家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那就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们该如何安心老去,有备而老?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到202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约2.8亿,占全国人口19.8%,预计到2035年这个数字将增至4.2亿,占比将超过30%。联合国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22》预测,到2050年,我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到那时每10个人当中就有3—4位是老年人。老年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最重——三个“最”字,勾勒出我国当下及未来一段时期人口结构的基本国情。
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这些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养老服务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对于人口老龄化加剧形势下如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制度的优越性。2000多年前,孔子讲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得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老有所养列为重要的民生问题抓实抓好。从养老金多次上调,到近3000万老年人享受高龄补贴;从“独生子女护理假”在多地落实,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带来“健康守门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十三五”期间,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累计投资超过134亿元,养老服务床位数超过761万张,越来越多的老人得以安享晚年。
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是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养老既是人生大事,也是社会大事,涉及亿万家庭幸福和百姓福祉。把老年人安顿好、照顾好,大力发展银发经济,不仅要实现老有所养,更要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必要准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近年来,我国既面临人口众多的压力,也面临人口结构转变带来的挑战。“一老一小”大民生,做好老有所养的制度性安排,既可以缓解年轻人“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压力,又可以增强年轻人的生育意愿,将更多劳动力从家庭照顾老年人中解放出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