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摆正“身段”才能正视“四风”

只有摆正“身段”才能正视“四风”

作风是一切事业的根本保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归根结底,就是要彻底纠治领导干部身上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顽疾。作为与人民群众“无缝对接”的县一级,“四风”问题本应“查易藏难”,然而,在实际查找中,却深感“四风”穿上了“隐身衣”,总体看得见、听得到、感受得到,具体却又说不清、道不明、摸不着。“四风”究竟在哪?经过近一段时间的学习、感悟、深思,笔者认为,就隐身于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中,就藏匿于干部服务群众的言行举止中,就穿梭于干事创业的点滴细节中,只有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问题溯根源,才能剥除“四风”的隐形外套,对症下药,正本清源,从而使作风建设固本培元、返璞归真。

一、纠治“四风”顽疾,必须在工作态度中“去虚存实”

一直以来,“四风”问题既有刻意为之的主观性,又有随波逐流的被动性,两者之间最突出的共性特点就是对待群众应付了事、对待工作心不在焉、对待责任视而不见,这是工作态度“虚火过旺”的典型表现。近期宁夏中宁县开展“电视问政”曝光的两件案例便充分佐证了这一点。一件是城中村“后墙根”垃圾成灾,身处“其中”的村书记却多年“耳聋目盲”不予处理,群众反映到信访局又遭遇“肠梗阻”;另一件是个别乡镇部分地段垃圾箱缺失造成垃圾肆虐,而另一地段垃圾箱却长期闲置成了摆设。两个看似简单的事例,却清晰照射出形式主义的虚火、高高在上的官气、甚至是官僚主义的变种,工作态度背后的“四风”一览无余。因此,除“四风”、转作风,首先必须从思想根源上扶正培本,从工作态度上校正纠偏,“去虚存实”、去伪存真,将民之所需、所急、所愿作为问题导向,切实以“实”的态度做实在人、办实在事、倡务实风,才能让“四风”顽疾无所遁形。

二、纠治“四风”顽疾,必须在便民利民中“去芜取菁”

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核心在于走群众路、办群众事、解群众难,这是改进工作作风、转变政府职能最切合实际的方法论,也是查找和纠治“四风”顽疾最行之有效的“通衢之道”。然而时下为民办事中反映的一些现象却与群众路线背道而驰。如一些乡镇在办理农村社保、医保等事务时,条件繁杂、程序冗长、环节众多,“与民方便”成了为民“添堵”、为己“增负”,折射出一些制度设计地不完善、运行流程的不合理和执行效果的不合意。因此,除“四风”、转作风,必须用群众视角换位思考,重新审视办事方式、流程、条件以及岗位设置、人员调配等,去芜取菁、去虚存实,进行重构再造和简约优化,真正建立起“一站式、一条龙、一揽子”服务平台,使“一次性办结”成为常态,这样政府职能才能“转”到位,梗阻于干群之间的“心墙”才能拆除。

三、纠治“四风”顽疾,必须俯下身子听民意

“正衣冠”、刹“四风”,群众意见是关键。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官本位”思想依然严重,听惯了“甜言蜜语”,喝不下“苦口良药”,对群众反映的“逆耳忠言”置若罔闻。例如因拆迁补偿不到位、保障住房入住难、小区物业管理差等问题,时常引发群众上访,这些问题无不与听不进群众意见、办事不公,不作为、乱作为有关。正所谓“民之所恶,必我之所误”。群众不满意的地方,必有“四风”作祟。因此,除“四风”、转作风,就必须俯下身子听民意、知民情、纾民困,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彻底改掉“见群众就躲、见难事就绕”的恶习,真正扭转信念动摇、精神懈怠的思想作风,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学风,因循守旧、办事拖拉的工作作风,道德滑坡、贪图享受的生活作风,以优良的作风干事创业、为民谋利,如此,“四风”顽疾才能在群众的满意声中渐行渐远,党的执政根基才会更加稳固。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