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纠治“四风”顽疾,必须在服务失位中“查漏补缺”
“为人民服务”历来是我党践行群众路线的根本宗旨和重要法宝,但时下一些党员干部和部门单位中却仍存在着与党的宗旨“南辕北辙”的不良风气,比如:难进的门,难看的脸,难办的事以及难得一抬的屁股,有的甚至仍守着“吃拿卡要”的门户,做着“坐地生财”的美梦,这些歪风邪气不由分说全都贴着“四风”的“标签”;也有一些党员干部和部门单位打着群众路线的“幌子”,门好进了,脸好看了,事却仍难办,“四风”的“变种”已然成形却浑然不觉。服务上的缺位,致使党群干群之间的“缝隙”越拉越大。因此,除“四风”、转作风,还必须认真梳理和深刻反思自身在工作中缺位、失位、不到位的问题,重点要看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和服务群众“最后一步跑”还缺哪些“路标”、要搭那些“路桥”、需除哪些“路障”,在哪些方面还能更积极、更主动地做暖心、提质、增效的事,有针对地补齐“短板”、内外兼修,抚平深埋于群众之中的作风之殇、民心之痛,让“四风”顽疾藏身之所土崩瓦解。
五、纠治“四风”顽疾,必须在济民之困中“枕戈待旦”
群众有困难、有需要、有期盼,针尖小的事也是大事,正如自治区党委书记李建华所说:“聚焦‘四风’,不一定要直接问老百姓我们‘四风’方面存在什么问题,而要多问老百姓有什么实际困难,从中分析查找‘四风’”。对于中宁来讲,随着近年来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部分群众享受到了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但也有一部分群众在社会资源配置中仍处于相对弱势地位,造成了诸如饮水难、灌溉难、就业难、就医难、就学难等问题。尤其是南部山区移民所遇到的困难较多,虽设法解决却也未尽如所愿,这其中固然有客观条件限制,但从中也反映出一些党员干部对待民之所困仍然冷淡漠然。因此,除“四风”、转作风,必须以百姓之心为心,在察民情济民困、知民需解民忧中“枕戈待旦”、躬身践行,切实做到民之所忧、我之所急,民之所安、我之所幸,如此,疏离党群干群关系的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才能在民困得除、民需得应、民忧得解中洗清涤净,“四风”顽疾也才会在群众的幸福安康中“连根拔除”。
六、纠治“四风”顽疾,必须在执行落实中“见贤思齐”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习近平总书记一首悼念之词,让我们再度重温了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县封沙、治水、改地的披肝沥胆岁月,再次看到了焦裕禄雷厉风行、狠抓落实的工作作风,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一直以来,发展始终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中心课题,也是增进人民福祉的核心驱动。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党员干部躺在“功劳簿”上安睡的懒汉习气却有所抬头,抓工作不力、抓落实乏力的现象逐步蔓延成势,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绊脚石”,这必然与“四风”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除“四风”、转作风,还必须“见贤思齐”,围绕“三严三实”的要求,把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作为一条红线贯穿活动始终,在对标立规中扫除不思进取的“沙尘”、慵懒松散的“污泥”,在矢志不移中打破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影响事业进步的体制“藩篱”,让掩藏于执行落实中的“四风”顽疾彻底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让孽生于推动发展中的作风病灶再无可供汲取的养分。
彻底根除“四风”顽疾,非一朝一夕之事,期间难免会有迟疑、有困惑、有迷茫,只要找准穴位、抓住要害、正本清源,作风建设必会返璞归真、固本培元、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