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干部作风:“走读”只是名,“走神”才是实

治理干部作风:“走读”只是名,“走神”才是实

为切实解决干部“走读”问题,陕西省委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市县党政领导干部在工作地安家的意见》(简称《意见》),要求市县党政领导干部不得把家安在其他城市,配偶要随调随迁。此事再度引发社会对干部“走读”现象的热议。笔者认为,治理干部“走读”,应当综合考量“走读”的“名”与“实”。

“走读”只是名,“走神”才是实

舆论对陕西《意见》毁誉不一。点赞者认为,“走读干部住下来,作风才能实起来”。只有扎根工作地,融入群众生活,同甘苦共患难,才能用心谋未来。拍砖者则称,“梦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靠安家治理“走读”,可能只是“纸面富贵”,不具操作价值。两者分歧的根源,在于对“走读”不同的理解。后者主要是从形式意义上理解“走读”,即“走读”干部工作在此间,“生活在别处”。它更多地强调:在既有的区域发展不均衡及缺乏官邸制等应有配套设施的情况下,靠安家治理“走读”,或会增加行政成本及干部生活成本,或因配偶事业与子女就学异动而引发干部家庭问题,或会增加新的腐败风险点。而前者则主要从实质意义上理解“走读”,即“走读”干部心不在岗,脱离群众,作风漂浮。它更多地强调:如果干部只是把工作地当成一间办公室,“上班不一定在,下班一定不在”,群众只是办事的“过客”,自然不会有什么“乡土恩”与“鱼水情”。因此,单从形式意义上看,以陕西为代表的多地治理“走读干部”之举,恐怕皆难尽如人意;但从实质意义上看,陕西《意见》则用心良苦。

“走读”作为“问题”,实质上关乎干部作风,核心是能否保持干群及党群的血肉联系。习近平同志曾指出,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不当“走读干部”,不搞“远程指挥”。市、县域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市、县领导干部负有服务一方、守土有责的使命,理当扎根当地,融入群众,安身、安心、安业,多为老百姓造福。要做到这一点,前提就是要“接地气”,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体验中培养对群众的感情。

“走读”只是名,“走神”才是实。工作地与安家地不在一处,是谓“走读”之名;不管是否安家斯土,作风虚浮,心不在焉,是谓“走读”之实。激起社会怨气的,与其说是“走读”之名,毋宁说是“走读”之实;群众真正反感的,是“实至名归”的“走读干部”。在决策和施政中,自不可“顾名思义”,“望文生义”;但是,如若不加规约,听任“走读”现象发展,“村住乡,乡住县,县住市,市住省,省住京”,大范围地出现“候鸟式”迁徙,则会酿成为害甚剧、激发民怨的政治问题。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