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关键就在“常”、“长”二字

北京:关键就在“常”、“长”二字

——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反腐败讲话中的哲学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反腐败斗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反腐败的论述,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观点,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他运用中国话语,大量引经据典,借古人之智慧,对今人敲警钟,显示出语言的中国风格、蕴涵了深邃的哲学智慧。

提出反腐败的立足点是密切党群关系,跳出“兴勃亡忽”的历史周期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明确了反腐败斗争的根本立足点是密切联系群众,根本标准是群众满意不满意。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根本力量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骄奢淫逸,为政不廉,是历代统治者失天下的重要原因。我们党是靠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成为执政党的,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最牢固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离开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执政地位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能否遏制消极腐败现象,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对我们党的最根本的考验。

虽然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们党与腐败现象是水火不容的,但人类政权更迭史,特别是苏联东欧共产党失败的教训告诉我们,工人阶级政党对历史周期律并不具有天生的免疫力。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把反腐败斗争提高到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他严肃指出:我们党员干部队伍的主流始终是好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易发多发,一些重大违纪违法案件影响恶劣,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人民群众还有许多不满意的地方。“如果任凭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必然亡党亡国”。

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只有牢记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我们决不当李自成”的深刻警示,牢记“两个务必”,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铁腕反腐,着力解决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性课题,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才能进一步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跳出“兴勃亡忽”的历史周期律。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