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改革呼唤五种思维(4)

江西:改革呼唤五种思维(4)

问题思维,在问题倒逼的过程中攻坚克难、改革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问题导向,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既部署了“过河的任务”,又提供了“桥或船”的方法,体现了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造的前提。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应当恰如其分地用“问题”作引导,做到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正视问题的清醒、解决问题的自觉。

要有敏锐的发现意识,善于发现问题。各级领导干部在工作学习中都要带着问题思考,多看多问多想,尤其要练就一双洞察问题的“火眼金睛”,善于在国际国内相互联系中发现问题,在改革发展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总结经验教训中发现问题,在群众的各种建议和困难中发现问题。要有清醒的正视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发现问题后,要敢于直面问题,自觉地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科学分析和研究问题;要保持头脑上的清醒,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到症结所在;特别要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多到基层“接地气”、多到现场摸实情,从基层一线和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要有自觉的担当意识,勇于解决问题。问题绕不开躲不过,有没有解决问题的责任担当是对领导干部的最好检验。各级领导干部要弘扬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以解决问题为己任,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紧紧抓住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紧紧抓住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紧紧抓住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紧紧抓住思想作风方面存在的倾向性苗头性潜在性问题,把问题意识转化为问题导向,把解决问题转化为工作能力,在攻克一个又一个问题堡垒中不断集聚事业发展的正能量。

底线思维,在坚持原则、守住底线中把握主动、蹄疾步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底线思维是最深入、最彻底、最清醒睿智的“预”,它要求的是“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就要做百分之百的准备”、“以‘一万’的努力严防‘万一’的发生”。底线思维的实质是一种后顾性的科学思维方法,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在关注矛盾的转化中把握决策过程,在着眼于负面后果中建立防范体系,在防范的同时努力向好处积极转化,在最坏的打算中实现最好的结局,也就是“守乎其低而得乎其高”。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