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线思维是安全阀,是稳压器,也是保险杠。坚持底线思维、用好底线思维,不仅反映出领导干部的执政智慧,更是其具有忧患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的集中体现。当前,我们的改革已经到了涉险滩、啃硬骨头的关键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诸多民生难题牵一发而动全身, 极易引发互动共振的“蝴蝶效应”。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善用底线思维,认真思考、小心求证,充分考虑改革的力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把各种可能的因素想深,把各种应对的办法想细。既要积极防范,更要积极转化,争取赢得最好的局面;既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勇气,敢于直面挑战,也需要有底线思维的意识,善于管控风险。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建设及党的建设的各个领域,各级领导干部从制定宏观政策到出台具体工作方案,都需要准确地找出短板,据此划定底线。比如,守住经济增长的底线,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更加坚决地推动发展升级,努力实现更有质量、更有效益的发展;守住民生工作的底线,着力解决卫生、教育、住房、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突出问题,特别关注人民群众最普遍的需求和困难群众的特殊需求;守住生态安全的底线,上项目搞开发必须考虑环境生态容量,考虑征地、拆迁、生活保障等涉及群众现实利益的合理安排,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守住社会稳定的底线,在抓发展的同时切实抓稳定、保平安、促和谐;守住为人做官的底线,自觉坚守理想信念和道德操守,自觉贯彻落实好中央“八项规定”,把清正廉洁、反对“四风”作为从政的底线要求,等等。只有把底线思维筑牢,千方百计“托底、守底、保底”,领导干部才能少走“弯路”不“跌跤”,改革才能蹄疾步稳地朝着既定目标迈进。
(作者单位:江西省文化厅)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