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日本文化危机
现代日本文化已不是一个纯大和民族意义上的文化,而是一个混合文化。从民族的特性可以简单总结为四种文化,一是本民族固有的文化基因:大和民族的优越文化心理依然存在,普遍认为大和民族是日照大神的子孙,优越于其他民族,大日本是日出之国,一切应领先于其他国家;其他三种文化分别是外来自中国的儒教文化、佛教文化和来自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四种文化中固有文化是核心。由于得到从中国引进的儒佛文化的陶冶洗炼,到明治的前期,日本的“礼义文化”已达相当程度,加上其人民尊君爱国之心强烈,在这个基础上开始了明治维新,并取得了成功。从文化的角度上看明治维新可表述为,日本在其原有文化基础上,接受了以西方基督教文化为主干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种种新文化因素,再一次大混合形成了今天的日本文化。
日本文化中的儒学、佛教、基督教三种文化都没有真正成为日本的主体文化,儒学以天地万物为同体,佛教以无我为本。而日本的大和文化一直是以大日本天下第一,所以“我见难除,无由入圣”。日本学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仅仅学习了其应用方面,却未探其精髓。通过对日本文化的深入研究,日本文化中的基督教文化是欧、美基督教文化以外最优秀文化之一,尽管如此,在日本对基督教文化也不过分推崇。
通过对日本文化基因的分析,民族自是主义和民族自利主义是损害日本的政治和经济的重要因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德国认罪赔偿甚为彻底,而日本现在还有很多继承了军国主义文化的右派分子不承认是侵略,对人证物证具在的南京大屠杀说成是捏造。德国和日本对待战争罪行不同认罪态度的思想根源,应从基督教文化和大和文化中去找。德国是基督教国家,《圣经》中只有上帝一位是良善的,民族、国家、国王都是可能犯错误的。而大和文化则认为个别人或臣子可能有过失,而大日本和天皇则永远无过,所以对日本的侵略罪行一直不愿意去承担责任。这种思想必定给当代和后世以不良影响。
从经济优势上得到满足加大了日本文化的衰落。老一辈都熟知日本有所谓田中奏摺:要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亚洲,要征服亚洲必先征服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客观环境的变化,日本自然不可能再想什么征服世界,征服中国了。但在经济恢复以后,日本在外贸中大量顺差成为经常的事情,另一种思想就又抬头了:日本要尽量赚外国人的钱,握有大量的外汇,成为对世界别国最大的债权人,这样虽未征服世界也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这就是日本某些人潜在的民族自利的特色。
日本经济可以分为内部依赖型和外部导向型两个部门。日本制度的作用就是对前者施行保护使其免除外部竞争的压力,对后者尽量扶持使之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从而扩大日本的出口。这种做法若在穷国不得已而为之,则情有可原。而日本在如此富裕的情况下还作为常行之道是十分荒谬的。内部依赖型部门在长期受保护缺乏竞争的情况下,必然会出现一些不良现象。这可谓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不待智者而知的。外部导向型部门长期顺差复顺差,积累了大量外汇和对外的债权。积累太多的结果会使本国的地租物价上扬、工资过度上升,本国人部分地成为食利者,同时国内平均利润率下降,资本外流。造成这一危机与大和民族的进攻性文化基因是分不开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